[发明专利]一种矩形机身大开口结构扭转载荷下结构参数确定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612967.7 | 申请日: | 2020-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2996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14 |
发明(设计)人: | 苏雁飞;赵占文;黄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4F5/00 | 分类号: | B64F5/00;G06F30/23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空专利中心 11008 | 代理人: | 张明 |
地址: | 710089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矩形 机身 开口 结构 扭转 载荷 参数 确定 方法 | ||
1.一种矩形机身大开口结构扭转载荷下结构参数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实际机身大开口结构的形状、尺寸,建立机身大开口的结构模型,所述结构模型中,对于实际大开口结构两端的加强框,将其简化为以其中一个加强框与大开口连接的模型结构;设定一个约束端面来模拟实际结构大开口结构端部的加强框,大开口结构模型的端面与约束端面重合,将该端面作为固定端,另外一个端面作为加载端;在所述结构模型中确定坐标轴原点,继而建立坐标系;在加载端对大开口结构模型施加围绕x轴的扭转载荷,从而建立扭转模型;
计算机身大开口结构扭转模型剖面特性相关参数,包括扇性面积、主扇性惯性矩以及扇性静距;
在大开口结构扭转模型中,确定应力关键点,并计算应力关键点的剖面正应力和剖面剪应力;
计算每个所述应力关键点的正应力和剪应力;
分别计算每个应力关键点处的等效应力,基于等效应力和许用应力,确定每个应力关键点处的最小壁厚;然后进行筛选,确定最小壁厚当中的最大值作为大开口结构的壁厚;
在所述结构模型中确定坐标轴原点,继而建立坐标系,包括:
以大开口结构的对称面为基准,该对称面垂直剖分大开口结构的端面;在对称面与端面的相交线上,取距离大开口结构顶部zh的点作为O点,zh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h表示大开口结构的高度,b表示大开口结构的宽度;
基于所述原点O,确定以大开口结构长度方向为x轴,高度方向为z轴且指向上,y轴根据右手坐标系法则确定;
所述扇性面积、主扇性惯性矩以及扇性静距的计算过程为:
大开口结构扭转模型受到扭转载荷Mt后发生扭转变形;在z轴上确定扭转的扭心位置P,以扭心P为主极点,z轴与大开口结构模型上部的交点D为主零点,剖面上任意一点Q到P的垂直距离为r,定义该垂直距离r从主零点D开始沿剖面轮廓的弧长到Q点的积分为扇性面积Aw;
基于扇性面积Aw,计算大开口模型剖面的主扇性惯性矩Iw;主扇性惯性矩Iw为∫ΩAw2 dA,其中,dA表示积分微元面积,Ω表示机身大开口剖面区域;将Aw带入前式后,公式如下:
其中,t表示大开口模型的壁面厚度;
计算大开口扭转模型剖面的扇性静距Sw=∫Aw dA,其中dA表示机身大开口面积的积分;
所述在大开口结构扭转模型中,确定应力关键点,包括:
将机身大开口扭转模型剖面的四个角点,以及z轴与大开口扭转模型上端面的交点作为应力关键点;
所述计算应力关键点的剖面正应力和剖面剪应力,包括:
剖面正应力σw表达式为:
上式中,Aw为应力关键点对应的扇性面积,Mt为扭转载荷,Iw为主扇性惯性矩,x表示应力关键点所在剖面位置与约束端面的距离,L表示机身大开口模型的长度;
剖面剪应力τw表达式为:
上式中,δ表示大开口结构扭转模型的壁面厚度,Sw表示扇性静距;
计算每个所述应力关键点的正应力和剪应力,包括:
在应力关键点A和A′点,结构具有最大的正应力,剪应力为0;其应力的数值分别为:
τA=0
在应力关键点B和B′处,正应力和剪应力较大,其值分别为:
在应力关键点C和C’处,其正应力值为0,剪应力最大,其数值分别为:
σC=0;
在应力关键点D处,其正应力值为0,有较大剪应力0,应力数值分别为:
σD=0;
其中,机身大开口扭转模型剖面的四个角点中,左下角点、右下角点分别为A,A’;左上角点、右上角点分别为B,B’,y轴与大开口模型左端面、右端面的交点分别为C,C’;z轴与大开口扭转模型上端面的交点为D点;
所述计算每个应力关键点处的等效应力,包括:
根据实际设计过程中所用到的强度准则,确定强度设计时的等效应力;
当采用第四强度理论时,强度设计时等效应力σr4需要满足:
式中,[σ]为材料的设计许用值,σ表示应力关键点处的正应力,τ表示应力关键点处的剪应力;
所述确定每个应力关键点处的最小壁厚,包括:
A和A′点处的最小壁厚tA为:
B和B′点处的最小壁厚:
C和C’点处的最小壁厚:
D点处的最小壁厚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未经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612967.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