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检测布鲁氏菌阿米卡星耐药性RT-PCR试剂盒及其使用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1598557.1 | 申请日: | 2020-12-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8630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1 | 
| 发明(设计)人: | 杨晓雯;姜海;赵鸿雁;朴东日;田国忠;范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 | 
| 主分类号: | C12Q1/689 | 分类号: | C12Q1/689;C12Q1/6851;C12Q1/04;C12N15/11;C12R1/01 |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 代理人: | 张立改 | 
| 地址: | 102206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检测 布鲁氏菌 阿米卡星 耐药性 rt pcr 试剂盒 及其 使用方法 | ||
一种检测布鲁氏菌阿米卡星耐药性RT‑PCR试剂盒及其使用方法,属于生物技术领域。该试剂盒包括A液(RT‑PCR缓冲液、RT‑DNA聚合酶和灭菌双蒸水)、B液(引物对、探针)、阴性质控标准品和阳性质控标准品组成,其中包括用于检测布鲁氏菌的特异性引物对seq ID No.1和seq ID No.2以及探针seq ID No.3,以及检测布鲁氏菌阿米卡星耐药性的特异性引物对seq ID No.4和seq ID No.5以及探针seq ID No.6。该RT‑PCR试剂盒实用性强,耗时短,可重复性好,通过RT‑PCR扩增后,能够快速、有效、直观的鉴别临床样品中是否含有阿米卡星耐药性的布鲁氏菌。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检测布鲁氏菌阿米卡星耐药性RT-PCR试剂盒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布鲁氏菌(Brucella)是一种兼性胞内寄生菌,属于“B类生物恐怖主义药剂”,通过寄生于宿主的免疫系统造成宿主持续性感染,并且能引起全球性人畜共患病—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布病影响公共卫生安全,其主要表现为发热、多汗、乏力、关节疼痛等,严重者使患者丧失劳动能力,最终影响经济发展[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布鲁氏菌病与“非典”、炭疽、艾滋病、狂犬病等均归为乙类传染病。常见引起人间布病感染的布鲁氏菌主要是羊种(B.melitensis)、牛种(B.abortus)、猪种(B.suis)和犬种(B.canis)。据统计,全球人间布鲁氏菌病发病率年平均超过50万例,一些流行国家每百万人口的布鲁氏菌发病率超过100[2],中东地区每百万人口的布鲁氏菌病发病率均在200以上,叙利亚发病率最高(1603.4),但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表明,实际发病率是报告的10-25倍[3]。我国布鲁氏菌病首次报道于内蒙古[4],人间布鲁氏菌病疫情于1957-1963年和1969-1971年出现两次流行高峰。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布鲁氏菌病疫情在国内再次肆虐,并从北方扩展到南方[5],全国32省市自治区均有病例报道[6]。现有的研究表明,我国布鲁氏菌病主要分布于内蒙古、新疆等畜牧业发达的省市及自治区,农牧民、兽医、屠宰工等感染和发病率较高。
布鲁氏菌药物敏感性检测需要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内进行,长期以来,我国在布鲁氏菌耐药性检测方面所做工作不多。目前的研究表明,世界范围内出现了部分利福平耐药布鲁氏菌菌株[7]。阿米卡星作为部分地区治疗布病的药物,如果患者感染的布鲁氏菌菌株存在阿米卡星抗性,则严重影响患者的布病治疗。本方法利用布鲁氏菌分离株阿米卡星耐药表型和基因型的相关性,分析其基因组水平的阿米卡星耐药机制,结合RT-PCR方法,通过筛选确实可行的耐药基因检测序列,用于布鲁氏菌阿米卡星抗性的检测。本发明涉及仪器常见,成本较低,无需经过测序,通过目测荧光扩增曲线即可确定菌株的阿米卡星抗性,方法可应用于临床鉴别,切实为我国布鲁氏菌药物敏感性水平提供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Nelson-Jones A.Brucellosis[J].Postgrad Med J,1952.28(324):529-34.
2.Bukhari E E.Pediatric brucellosis.An update review for the newmillennium[J].Saudi Med J,2018.39(4):336-341.
3.Hasanjani Roushan M R and Ebrahimpour S.Human brucellosis:Anoverview[J].Caspian J Intern Med,2015.6(1):46-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未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9855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板对板连接器
- 下一篇:短链脂肪酸在预防或/和治疗肝损伤中的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