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防眩光的粒子组合物、涂料、板材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508784.0 | 申请日: | 2020-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2549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22 |
发明(设计)人: | 张景春;司家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辅朗光学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D7/62 | 分类号: | C09D7/62;C09D7/65;C09D175/14;C09D133/12;C08J7/04;C08L69/00 |
代理公司: | 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刘宁 |
地址: | 243000 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眩光 粒子 组合 涂料 板材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材料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防眩光的粒子组合物、涂料、板材及其制备方法。具体地,防眩光粒子组合物按质量份计包括:粒径为1μm~5μm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粒子40~70份和粒径为1.5μm~5μm二氧化硅粒子10~20份。本发明通过调节不同密度梯度的防眩光粒子在组合物中的比例,并控制防眩光粒子的粒径在一定范围内,从而控制淋涂过程中粒子分布的情况,以实现对板材等基体的均匀淋涂,减少上端和下端因重力导致防眩光粒子分布不均造成的雾度差,达到均匀的雾度分布效果。本发明尤其适用于大尺寸基体的淋涂,较现有技术具备易操作、普适性强、无需额外设备、不影响涂层光学性能等众多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材料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防眩光的粒子组合物、涂料、板材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眩光”是一种不良的照明现象,不仅影响观看,而且对视力健康有影响。防眩光涂层可以有效的减少这种效应,即使在阳光下也可以看清屏幕。防眩光板是将板材表面进行涂层处理的一种高性能板。处理后,在相同的光照环境中,光线在防眩光板表面发生的是漫反射效应,与原基材相比具有较低的反射比,能减少屏幕反光,进而提高显示画面的可视角度和清晰度,让图像更清晰、颜色更饱和,从而显著改善显示效能。
目前,一般通过淋涂方式在板材表面获得防眩光涂层,即板材垂直悬挂在可移动的轨道上,防眩光涂料经重力作用自上而下流经板材表面,经烘烤固化后在板材表面形成具有防眩光功能的涂层。但淋涂工艺会存在涂层上薄下厚的缺点,这造成防眩光粒子在上下涂层中的分布状态有差异,导致雾度不均匀,尤其是超大尺寸的板材,如1.2×2.4米的标准板材种,这种现象尤为明显。现有技术中,通过改善淋涂装置或对树脂的改性来实现通过淋涂方式获得雾度较均一的防眩光涂层,然而,对淋涂装置的改进使得其对不同板材的普适性大幅下降,而对树脂材料本身的改性,例如加入哑光树脂,往往会对涂层的光学性能造成不良影响。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尤为适用于淋涂施工的防眩光的粒子组合物、涂料、板材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防眩光粒子组合物,按质量份计,其包括40~70份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粒子和10~20份的二氧化硅粒子;所述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粒子的粒径为1μm~5μm,所述二氧化硅粒子的粒径为1.5μm~5μ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0.1~10质量份的氧化铝粒子,所述氧化铝粒子的粒径为2μm~5μ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粒子的密度为1.10g/cm3~1.18g/cm3;所述二氧化硅粒子的密度为2.15g/cm3~2.20g/cm3;所述氧化铝粒子的密度为3.85g/cm3~3.91g/cm3。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眩光粒子组合物经氧等离子表面处理,所述氧等离子表面处理参数设置如下:放电气压10pa~40pa,放电功率30W~80W,氧气流量10mL/min~100mL/min。
本发明通过混合不同密度梯度的防眩光粒子,调节各密度梯度的防眩光粒子在组合物中的比例,并控制防眩光粒子的粒径在一定范围内,从而控制淋涂过程中粒子分布的情况,以实现对板材或其他需经防眩光处理的基体的均匀淋涂,减少上端和下端因重力导致防眩光粒子分布不均造成的雾度差,达到均匀的雾度分布效果。本发明尤其适用于大尺寸基体的淋涂,对大尺寸基体淋涂雾度的改善较现有技术具备易操作、普适性强、无需额外设备、不影响涂层光学性能等众多优点。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防眩光涂料,其包含如权利要求前述的防眩光粒子组合物以及有机稀释剂,所述有机稀释剂包括组分A和组分B,组分A选自乙酸乙酯、乙醇、正丙醇、异丙醇中的至少一种,组分B选自乙酸丁酯、正丁醇、丙二醇甲醚、丙二醇丁醚、乙二醇丁醚、乙二醇乙醚、丙二醇甲醚醋酸酯、乙二醇甲醚醋酸酯、甲基异丁基甲酮中的至少一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辅朗光学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安徽辅朗光学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0878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