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飞行器投放物分离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494379.8 | 申请日: | 2020-12-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2003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9 |
| 发明(设计)人: | 米鹏;徐扬帆;史晓军;刘大伟;师建元;邹涵;丁家宝;叶林;车伟;周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B64D1/02 | 分类号: | B64D1/02;B64F5/60 |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信立达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30 | 代理人: | 陈炳萍 |
| 地址: | 621000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飞行器 投放 分离 装置 | ||
本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飞行器投放物分离装置,具体涉及航空技术领域中飞行器外挂物解锁、投放物分离风洞试验的技术领域。一种飞行器投放物分离装置,包括飞行器本体,飞行器本体上设有弹性轨道,弹性轨道上设有滑块,滑块与弹性轨道之间设有间隙,间隙内连接有分离杆,分离杆上设有铰链座,铰链座上设有投放物,滑块设有内置弹簧,滑块上设有驱动器,驱动器设置在飞行器本体上,飞行器本体上设有固定块,固定块上开有圆弧滑轨,圆弧滑轨后滑动连接有与投放物连接的圆弧片,固定块上设有断裂片,断裂片的一侧与投放物连接。运用本发明技术方案克服了现有的飞行器与投放分离结构安全分离的问题,可用于物品的投放,或飞行器及其投放物结构的设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航空技术领域中飞行器外挂物解锁、投放物分离风洞试验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飞行器投放物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某些飞行器在飞行过程需要抛掉如副油箱、吊舱、整流罩等部分结构,此投放分离结构在释放前与机体应连接可靠牢固,以起到对机体整流或携带其他功能设备。而当飞行器在飞行中进行某些作业操作时,需要将此类投放分离结构与机体安全分离。
发明内容
本发明意在提供一种飞行器投放物分离装置,以解决现有的飞行器与投放分离结构安全分离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飞行器投放物分离装置,包括飞行器本体,所述飞行器本体上设有弹性轨道,所述弹性轨道上穿设有滑块,所述滑块的一侧与弹性轨道之间设有间隙,所述间隙内滑动连接有分离杆,所述分离杆上除与弹性滑道接触的一侧均被滑块包覆在内,所述分离杆上设有铰链座,所述铰链座上设有投放物,所述滑块的另一侧与弹性轨道之间设有内置弹簧,所述滑块上靠近内置弹簧的一端还设有驱动器,所述驱动器与飞行器本体上的控制系统电性连接,所述驱动器设置在飞行器本体上,所述驱动器一侧的飞行器本体上还设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上开有圆弧滑轨,所述圆弧滑轨上设有与投放物连接的圆弧片,所述圆弧片上位于固定块外的一侧与投放物连接,所述固定块上远离驱动器和圆弧片的一侧还设有断裂片,所述断裂片的一侧与投放物连接。
技术方案的原理及效果:本装置处于静态连接时,分离杆借助摩擦力卡合连接在弹性轨道和滑块之间,而滑块由下至上将分离杆的自由端包覆,从而实现分离杆的锁紧。本方案中投放物借助铰链座和分离杆与弹性轨道实现了第一点连接,同时借助圆弧片形成了第二点连接、借助断裂片形成第三点连接,从而通过三点连接方式确保投放物在脱离前与飞行器本体连接在一起;同时拉升内置弹簧预制滑块的相对位置,使内置弹簧有一定的拉伸预紧力,并通过分离杆与弹性轨道的间隙配合、滑块的内圆柱面包裹使整个系统在这个位置处于自锁状态,确保了滑块在高速气流影响下能够稳定可靠。
当需要将投放物进行解锁分离时,通过飞行器本体的控制系统来启动驱动器,驱动器可为滑块提供一个初始速度使其朝向铰链座滑动,此时内置弹簧开始压缩变形,当滑块触及铰链座时停止继续移动,并在内置弹簧的作用下复位,而铰链座因受到滑块的碰撞而产生一个向下的驱动力,使得投放物在驱动力和气流的影响下开始向下偏转,此时分离杆开始与弹性轨道、滑块相分离,同时内置弹簧的复位可确保分离杆与滑块之间不会形成卡死状态。
在投放物开始偏转后会沿着圆弧片约束的轨道进行转动,当投放物扭转的角度接近断裂片的破坏值时,在惯性力和高速气流的共同作用下使断裂片发生断裂,从而实现了投放物与飞行器本体的分离。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轨道上设有凹槽,所述分离杆上设有与凹槽相配合凸起。
通过上述设置,借助凹槽与凸起的配合,便于将分离杆锁定在弹性轨道与滑块之间,提高了分离杆的分离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轨道上凹槽一侧的长度大于弹性轨道上远离凹槽一侧的长度。
通过上述设置,便于分离杆与弹性轨道相脱离,提高了脱离的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断裂片是一中部上下两侧均开有V形槽的薄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未经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9437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