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MAGI3在预测结直肠癌患者预后或化疗敏感性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011456573.7 | 申请日: | 2020-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2240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1 |
发明(设计)人: | 贺俊崎;王海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首都医科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Q1/6886 | 分类号: | C12Q1/6886;G01N33/574;G01N33/573;A61K45/00;A61K45/06;A61P3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预立生科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36 | 代理人: | 孟祥斌 |
地址: | 100069 北京市丰***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magi3 预测 直肠癌 患者 预后 化疗 敏感性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MAGI3在预测结直肠癌患者预后或化疗敏感性中的应用。本发明的研究证明术后复发的患者以及生存期短的患者中MAGI3呈现低表达,故MAGI3可以作为预测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是否复发或生存期长短的有用的预后因子。另外,本发明证明MAGI3表达水平高的结直肠癌患者对以5‑Fu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有效率高于低表达MAGI3的患者,故MAGI3可以作为预测结直肠癌患者化疗有效性的指标。据此,可开发用于预测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产品,以及增强结直肠癌患者化疗敏感性的药物,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医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MAGI3在预测结直肠癌患者预后或化疗敏感性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的有关全球癌症状况的数据显示,结直肠癌的死亡率为实体肿瘤的第三位。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发病率的上升速度达到国际平均增速的2倍,在上海等东部沿海城市,发病率达到实体肿瘤的第二位,成为导致人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
结直肠癌是一大类疾病,近年来对其发生和发展机制、治疗及预后等多方面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已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尤其是近10年来通过分子水平研究在认识结直肠癌本质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各种新的诊治方法和新的药物不断涌现,结直肠癌的治疗效果有明显改善,但实现个体化治疗仍处于起步阶段。传统的临床病理因素,包括肠梗阻/穿孔、T4肿瘤、淋巴血管侵犯、组织学分级3-4级、送检淋巴结12个、切缘阳性等,可以为结直肠癌患者提供一定的预后信息,但这些风险因素所含的信息有限,并且每个因素对结直肠癌预后影响的程度不能很好地被量化和整合。
精准、有效的化疗对结直肠癌患者降低术后复发率、缓解疾病进展具有重要意义。一项综合了25个高质量研究的Meta分析显示,在接受术后辅助化疗的II、III患者中,真正受益的患者不足20%,这表明大部分的患者接受了过度治疗或无效治疗。因此,筛选出能够指导术后辅助化疗的指标并进一步阐明耐药相关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肿瘤耐药机制包括低效的细胞药物积累,增加DNA修复,增强抗凋亡途径,并激活抗氧化谷胱甘肽系统进行解毒。最近的研究表明,结直肠癌含有肿瘤干细胞(CSCs),它是肿瘤化疗耐药的主要参与者。多细胞表面蛋白被认为是肿瘤干细胞的标志物,包括CD44,CD133,Lgr5,EpCAM和ALDH。许多信号通路参与调节CSCs,包括Hedgehog通路,Notch通路,NF-κB通路,PI3K/Akt通路和Wnt/β-catenin通路。
因此,全面分析其耐药性产生的机制,必将对恶性肿瘤临床化疗和药物耐受逆转的深入研究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为了克服及逆转结直肠癌治疗药物耐受,需要使用准确、灵敏、特异性强的生物标记物辅助尽早判断结直肠癌是否药物耐受及耐受程度,指导临床用药,以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预后。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了检测MAGI3表达的试剂在制备预测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产品中的应用。
进一步,检测MAGI3表达的试剂包括定量MAGI3基因mRNA的试剂,和/或定量或半定量MAGI3蛋白的试剂。
本发明的定量样品中mRNA的试剂可基于使用核酸分子的已知方法来发挥其功能:如PCR、如Southern杂交、Northern杂交、点杂交、荧光原位杂交(FISH)、DNA微阵列、ASO法、高通量测序平台等。使用该产品可以定性地、定量地、或半定量地实施分析。
进一步,定量MAGI3基因mRNA的试剂包括与MAGI3基因或MAGI3基因mRNA结合的核酸。
包含在上述试剂中的核酸可以通过化学合成来获得,或通过从生物材料制备含有期望核酸的基因,然后使用设计用于扩增期望核酸的引物扩增它来获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首都医科大学,未经首都医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5657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