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电子背散射衍射检测的铜铬铌合金的电解抛光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322250.9 | 申请日: | 2020-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0507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6 |
发明(设计)人: | 朱彬;张帅今;陈逸;程亮;张云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理工学院;江苏省中以产业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N23/20008 | 分类号: | G01N23/20008;G01N23/203;G01N23/20058;G01N1/32;C25F3/22 |
代理公司: | 常州佰业腾飞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31 | 代理人: | 张红艳 |
地址: | 213001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电子 散射 衍射 检测 铜铬铌 合金 电解 抛光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金属材料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电子背散射衍射检测的铜铬铌合金的电解抛光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铜铬铌合金待检测面进行干磨处理;(2)将甲醇、乙醇、正丁醇、高氯酸和乙酸混合,配制成电解液,并将电解液放入冷藏室冷冻处理;(3)将干磨处理后的铜铬铌合金进行电解抛光处理,电解抛光结束后,对试样进行清洗、吹干,得到用于电子背散射衍射检测的铜铬铌合金试样。本发明方法制备的铜铬铌合金合金试样表面的凹凸较小、表面平整、标定率高,且成本低、效率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金属材料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电子背散射衍射检测的铜铬铌合金的电解抛光方法。
背景技术
高强度和高导电率的铜铬铌合金已经被广泛运用于很多高科技领域的关键材料,例如:集成电路引线框架,高速铁路接触网电缆,核聚变的散热片材料等。铜铬铌合金是目前最重要的金属材料之一。
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在材料的分析检测方法中占着及其重要的地位,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不仅仅能够检测金属中的相组成,并且能分析材料的织构、大小角度晶界以及局部取向差等,无论是热处理工艺还是热变形工艺,甚至是金属成分的设计,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对金属材料的研究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虽然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能检测合金中的各种参数,但是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对待测金属的表面质量要求极高,例如,最基本的是待测金属表面需要没有应力层,否则将无法标定成功,其次,要求试样表面的凹凸较小,因为金属中不同相的耐腐蚀程度不同,因此在电解时会造成凹凸,而金属表面的凹凸会造成标定率的下降。电解试样的表面不能有划痕,并且试样表面平整。此外,不同的合金其电解液的配方不同,并且电解参数不同,冲洗方式和时间都会影响电解试样表面的质量,从而导致试样的标定率低。
现阶段,科研人员主要用手动机械抛光的方式来制备样品,但是手动机械抛光对研究人员的技术要求非常高,在抛光时需要去除表面的应力层,若用力大了,则会引入新的应力层,而用力小了,则试样原先的应力层将无法去除。并且机械抛光需要的时间大约为50min,效率较低。手动机械抛光需要购买金属抛光盘、羊绒抛光布以及OPS抛光液,国内的抛光盘的售价约为2000元/张,而羊绒抛光布的价格达到了800元/张。国内的抛光液的售价为800元/升,国外的抛光液售价约为1500元/升,虽然国内的抛光液较为便宜,但是国内的抛光液的质量较差,抛光结束后试样的标定率普遍较低。综上,可以看出手动机械抛光的成本很高,并且效率很低,耗时长。
电解抛光的操作简单、成本低、效率高,几乎所有的金属都能进行电解抛光,但是对于不同的金属而言,其电解的参数、电解液的配方以及冲洗试样、吹干试样的方式都会对试样的标定率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做一种新型合金时,研究人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摸索电解抛光的各种参数,十分耗费精力和金钱。对于传统的电解抛光配方而言,是高氯酸-乙醇溶液,但是经过实际实验过后,发现电解后的铜铬铌合金的表面模糊,凹凸感强,经过电子背散射衍射检测后发现标定率极低。
鉴于此,本文发明了一种通用、简便、成本低廉、标定率高的铜铬铌合金的电解抛光方法,成功地解决了目前电解抛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弥补现有技术对铜铬铌合金的电解抛光方法的空白,以及现有技术电解液及电解参数对铜铬铌合金进行电解抛光后的试样质量低的缺陷,本发明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电子背散射衍射检测的铜铬铌合金的电解抛光方法,具有通用、简便、成本低廉、标定率高的特点。
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用于电子背散射衍射检测的铜铬铌合金的电解抛光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铜铬铌合金待检测面进行干磨处理;
(2)将甲醇、乙醇、正丁醇、高氯酸和乙酸混合,配制成电解液,并将电解液放入冷藏室冷冻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理工学院;江苏省中以产业技术研究院,未经江苏理工学院;江苏省中以产业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2225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