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环状circRNA AFF1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011298834.7 | 申请日: | 2020-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1041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6 |
发明(设计)人: | 陈双;王红光;闫华;冯韧;赖科观;吴海东;吕欣泽;李咪咪;鲍静雨;杨学佳 | 申请(专利权)人: | 旭和(天津)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Q1/6883 | 分类号: | C12Q1/6883;C12N15/113 |
代理公司: | 北京沁优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84 | 代理人: | 另婧 |
地址: | 300000 天津市滨海新区开发区洞庭路***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环状 circrna aff1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学检验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用于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环状circRNA AFF1,还涉及该环状circRNA AFF1在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中的应用以及相关的试剂盒。所述环状RNA circRNA AFF1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本发明通过提取外周血血浆中的RNA后,发现circRNA AFF1作为一个重要的生物学检测指标,可应用于定量检测,从而判定患者是否存在SAH风险,实现SAH患者的早诊、早防、早治,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学检验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用于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环状circRNA AFF1,还涉及该环状circRNA AFF1在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中的应用以及相关的试剂盒。
背景技术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一种神经系统急症,死亡率为50%。除动脉瘤破裂引起,其余发病原因不清,而发病后再出血的尤其危险。究其原因,均与血管功能异常关系密切。SAH不仅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毁灭性打击,而且对其他多个器官产生严重影响,最常见的并发症是由于脑组织缺血、缺氧造成的神经功能缺失,遗留永久的神经功能障碍。
SAH作为是一种突发性高致死率的神经系统疾病,长期以来其诊断主要依赖于CT等影像学手段,针对该疾病的早期诊断及复发引起的再次出血缺乏有效的诊断手段。因此,深入研究SAH的发生发展过程,寻找关键的分子标志物和药物靶点,对开发有效的诊断、治疗措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临床价值。
环状RNA(circRNA)是最近几年发现的一类在哺乳动物体内广泛存在的非编码RNA,其表达丰富,是由特殊的末端反向互补的前体mRNA经过可变剪切形成。circRNA首尾相连形成闭合环状结构使其比线性RNA更加稳定,能够耐受核酸外切酶的降解。同时,circRNA的表达具有组织及细胞类型的特异性,并且在血液、唾液、尿液或外泌体中也能检测到丰富的circRNA。circRNA的这些特征表明它具有作为疾病诊断标志物的潜能。
SAH与血管功能异常及由于缺氧造成的血管应激损伤存在密切联系,缺氧状态下血管内皮细胞中CircRNA AFF1存在异常激活,从而导致Hippo/YAP信号通路中的最终效应因子YAP磷酸化水平上调,最终造成血管再生及修复功能部分丧失。通过患者标本的高通量环状RNA测序分析,筛选发现circAFF1在缺氧性血管损伤中异常升高,在影像学表现之前即可扩散进入外周血,具有一定的早期预警的临床意义。
发明内容
基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快速、灵敏、特异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诊断指标以及相应的诊断试剂盒。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在第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环状circRNA AFF1,所述环状RNA circRNAAFF1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
在第二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分子标志物,所述分子标志物为环状circRNA AFF1。
本发明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circAFF1的上调,因此,其可以作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一个重要的生物学检测指标,可应用于定量检测,从而判定患者是否存在SAH风险,实现SAH患者的早诊、早防、早治,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在第三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了环状circRNA AFF1定量检测剂在制备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试剂盒中的应用。
其中,所述定量检测试剂为能扩增出环状circRNA AFF1的qRT-PCR引物,所述qRT-PCR引物的上游引物的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下游引物的序列如SEQ ID NO.3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旭和(天津)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旭和(天津)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9883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稻蟹循环水养殖方法
- 下一篇:批量混凝土预制构件的布料系统及制作操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