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扭杆悬挂式自增力磁流变液制动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1298548.0 | 申请日: | 2020-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1795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1 |
发明(设计)人: | 李东恒;梁俊圆;卞忠毅;陈璟;覃倩倩;陆春剑;梁柏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F16D57/00 | 分类号: | F16D57/00;F16D63/00 |
代理公司: | 柳州市荣久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5113 | 代理人: | 卢兰 |
地址: | 545006 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悬挂 增力磁 流变 制动 装置 | ||
1.一种扭杆悬挂式自增力磁流变液制动装置,包括壳体和车轴,所述壳体由前后底板以及侧板围成一个圆筒状工作腔,所述车轴穿过前后底板设置在工作腔内,车轴通过轴承分别与前后底板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腔内设有与前后底板平行的固定飞轮,所述固定飞轮将工作腔分隔为增力腔和密封腔,所述密封腔由固定飞轮、后底板以及后底板和固定飞轮之间的密封筒围成,所述固定飞轮固定连接在车轴上,与车轴一同转动;所述密封腔内设有导磁模块,所述导磁模块安装在后底板的轴承上;所述增力腔内设有增力飞轮和若干根扭杆,所述增力飞轮与底板平行并固定连接在车轴上,与车轴一同转动;所述扭杆设在增力飞轮和固定飞轮之间,其一端与固定飞轮连接,另一端与增力飞轮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扭杆悬挂式自增力磁流变液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根扭杆以车轴为中心按圆周均布,扭杆与固定飞轮的连接点Ⅰ以及与增力飞轮的连接点Ⅱ相错开,不前后对应;每根扭杆错开的角度均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扭杆悬挂式自增力磁流变液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扭杆与固定飞轮为固定连接,扭杆与增力飞轮为可拆卸式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扭杆悬挂式自增力磁流变液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拆卸式连接为螺纹连接;所述扭杆与增力飞轮的连接端设有螺纹孔,所述增力飞轮上设有通孔和螺钉,所述螺钉穿过通孔与螺纹孔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扭杆悬挂式自增力磁流变液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固定飞轮朝向密封腔的表面设有多组接触凸块。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扭杆悬挂式自增力磁流变液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每组接触凸块是由多个弧形凸块从内向外组合而成的扇形结构,多组接触凸块以车轴为中心按圆周均布。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扭杆悬挂式自增力磁流变液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飞轮可相对转动的嵌套在密封筒内,固定飞轮与密封筒的接触面上分别开设有第一环形凹槽和第二环形凹槽,两个环形凹槽间设有将固定飞轮与密封筒间隙密封的环形密封垫,所述环形密封垫与密封筒的第一环形凹槽固定连接,所述环形密封垫与固定飞轮的第二环形凹槽底部存在间隙。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扭杆悬挂式自增力磁流变液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磁模块包括导磁腔体、隔磁环和线圈,所述导磁腔体是由第一导磁环、第二导磁环、第三导磁环和第四导磁环围成的柱形腔体,所述第一导磁环为柱形腔体的内环,第二导磁环设于第一导磁环的外侧面,第三导磁环和第四导磁环为柱形腔体的左右两个底面;第一导磁环和第三导磁环安装在车轴上,第四导磁环与第一导磁环之间卡接隔磁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扭杆悬挂式自增力磁流变液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线圈电流控制模块,所述线圈电流控制模块包括外部控制器、控制电路和包含线圈的输出电路,所述外部控制器与控制电路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控制电路的输出端与输出电路电性连接;所述外部控制器采用PLC或微控制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扭杆悬挂式自增力磁流变液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包括电源VCC、三端稳压器、电容C1、电容C2、芯片、以及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8、电阻R9和电阻R10,所述三端稳压器采用AMS1117-5v,所述芯片采用L9349LF,所述三端稳压器的VIN引脚连接于电源VCC,三端稳压器的VOUT(TAB)引脚与芯片的VS引脚连接,电容C1和电容C2跨接在三端稳压器的VOUT(TAB)引脚和ADJ(GND)引脚之间;芯片的4路输出OUT1、OUT2、OUT3、OUT4分别对应着PIN2、PIN9、PIN12、PIN19,与输出通道直接串联电阻R1、电阻R2、电阻R5、电阻R6为输出电流采样,其两端引出的Channel current detection + 与Channel current detection -与外部控制器的ADC相连接对输出电流数据进行采样;与4路输出所对应的控制信号输入分别是IN1、IN2、IN3、IN4对应的引脚是PIN17、PIN14、PIN7、PIN4;外部控制器通过与输入引脚连接输入PWM控制信号;电阻R3、电阻R4、电阻R7、电阻R8为信号输入端的下拉电阻,下拉电阻一端连接在控制信号输入端另一端接地;EN端,即PIN16,是芯片的使能端,即高电平有效,当外部控制器输出高电平时芯片功能激活,R9是EN端的下拉电阻,跨接EN和GND之间,阻值与电阻R3、电阻R4、电阻R7、电阻R8四个下拉电阻相同;PIN1、PIN10、PIN11、PIN15、PIN20、PIN21为电路接地;所述输出电路包括电容C3、电容C4、电容C5、续流二极管D1以及线圈,所述线圈首端与电源VCC相连接,尾端与控制电路的输出通道相连,电容C3、电容C4和电容C5组成的旁路电容组并联在电源的两端;续流二极管D1反向并联在线圈两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未经柳州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98548.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