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发动机冷启动预热控制系统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061102.6 | 申请日: | 2020-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5334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2 |
发明(设计)人: | 谢玉声;沈苏;廖娅西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31/125 | 分类号: | F02M31/125;F02M37/22;F02N19/10;B60H1/04;H01M10/615;H01M10/625;H01M10/633;H01M10/663;H01M10/6567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肖冰滨;王晓晓 |
地址: | 410013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动机 冷启动 预热 控制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发动机冷启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发动机冷启动预热控制系统,包括发动机预热系统、电池预热系统和电气控制系统,电气控制系统用于根据环境温度和发动机启动条件确定发动机系统中的燃油预热系统和冷却预热系统,以及电池预热系统各自的工作时间,并在发动机启动前根据各预热系统的工作时间分别对发动机的燃油、冷却水和蓄电池进行初级预热,以及,根据发动机运转过程中的燃油温度、冷却水温度和蓄电池温度判断是否进行次级预热,通过控制对应的预热系统进行次级预热,直至燃油温度、冷却水温度和蓄电池温度满足发动机正常运转要求。本发明方案中的预热操作的自动化程度高,方便快捷且便于控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冷启动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发动机冷启动预热控制系统和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起重机发动机在极寒地区由于进气温度过低、蓄电池低温亏电、燃油结腊等现象出现无法启动的状况。
为解决极寒条件下重型车辆大功率柴油机冷启动问题,必须为车辆加装冷启动辅助措施,例如加注启动液、冷却介质加热、润滑油加热或蓄电池保温等,试验表明上述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较为明显的改善大功率柴油机低温启动效果,但只能满足-30℃以上环境温度的冷启动,不同环境温度下对所使用的柴油的牌号也有要求,使得用户成本偏高,另外,辅助发动机冷启动的预热时间一般由人工控制,用户无法准确把握发动机启动的时间点。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发动机冷启动预热控制系统和方法。
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发动机冷启动预热控制系统,包括发动机预热系统、电池预热系统和电气控制系统;
所述发动机预热系统包括用于对进入发动机的燃油进行预热的燃油预热系统和用于对发动机内的冷却水进行预热的冷却预热系统;
所述电气控制系统分别与所述燃油预热系统、所述冷却预热系统和所述电池预热系统电连接,用于根据环境温度和发动机启动条件确定所述燃油预热系统、所述冷却预热系统和所述电池预热系统各自的工作时间,并在发动机启动前根据各预热系统的工作时间分别对发动机的燃油、冷却水和蓄电池进行初级预热,以及,根据发动机运转过程中的燃油温度、冷却水温度和蓄电池温度判断是否进行次级预热,通过控制对应的预热系统进行次级预热工作,直至燃油温度、冷却水温度和蓄电池温度满足发动机正常运转要求。
优选地,所述燃油预热系统包括带加热功能且通过油管依次连通的燃油传感器、第一油管加热器、燃油滤清器和第二油管加热器;
其中,所述燃油传感器安装于油箱的出油口,所述燃油传感器内置有PTC发热体,通电时用于对吸出油箱的燃油进行加热;
油管加热器包括电热线和温控元件,其中,所述第一油管加热器通过第一预热油管与所述燃油滤清器连通,所述第一油管加热器的电热线插入所述第一预热油管,通电时利用其电热线对所述第一预热油管中的燃油进行加热,并利用其温控元件实时采集所述第一预热油管中的燃油温度;
所述燃油滤清器内置有PTC发热体和温度传感器,通电时用于对流经所述燃油滤清器的燃油进行加热,并采集所述燃油滤清器中的燃油温度;
所述第二油管加热器通过第二预热油管与发动机连通,所述第二油管加热器的电热线插入所述第二预热油管,通电时利用其电热线对所述第二预热油管中的燃油进行加热,并利用其温控元件实时采集所述第二预热油管中的燃油温度。
优选地,所述燃油滤清器的进油端还设置有油温传感器,所述油温传感器与所述第一预热油管平行安装于所述燃油滤清器的同一侧面上,所述油温传感器用于在发动机启动后采集流动燃油的温度。
优选地,所述冷却预热系统用于对发动机中的冷却水循环加热,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6110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