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微生物除臭剂及其用途有效
申请号: | 202011017974.2 | 申请日: | 2020-09-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425016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19 |
发明(设计)人: | 田凤蓉;王开春;孙文妮;徐军;王强;董自斌;孟庆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蓝连海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B01D53/84;B01D53/38;B01D53/48;B01D53/50;B01D53/54;B01D53/58;B01D53/70;B01D53/68;B01D53/72;C12R1/01 |
代理公司: | 连云港润知专利代理事务所 32255 | 代理人: | 刘喜莲 |
地址: | 222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微生物 除臭剂 及其 用途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生物除臭剂,该微生物除臭剂包含嗜盐鱼芽孢杆菌LH‑B.0015,还包含保藏号为CGMCC NO.16315的嗜盐反硝化菌YL5‑2。本发明还公开了微生物除臭剂的用途。本发明的微生物除臭剂除臭效果显著,可耐受或降解有机污染物,特别适用于含胺臭气、含盐环境产生臭气的治理。该微生物除臭剂处理工艺简单,效果稳定,耐环境毒物冲击、耐盐度影响,在恶臭气体污染控制中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境微微生物除臭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包含嗜盐鱼芽孢杆菌LH-B.0015与嗜盐反硝化菌YL5-2的微生物除臭剂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恶臭气体是指能引起人体厌恶或不愉快气味的挥发性物质,通过空气介质作用于人的嗅觉器官而被感知的一种感知(嗅觉)污染。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的提高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对大气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关恶臭污染的诉讼事件不断增加,如南京、九江、北海等市都发生过大面积、对居民生活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的恶臭污染事件,恶臭气体处理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目前恶臭是世界上公认的七大公害之一,恶臭物质的致臭原因主要是由于其含有特征发臭基团。目前已知的恶臭气体种类有上万种,研究人员按气体的化学组分不同分为5类:①含硫化合物,如硫化氢、二氧化硫、硫醇、硫醚;②含氮化合物,如氨、胺、酰胺、吲哚等;③卤素及衍微生物,如氯气、卤代烃;④烃类,如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⑤含氧有机化合物,如醇、酚、醛酮、有机酸等。
国外早在50年代末就已进行了恶臭污染及其治理方法的研究,并且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日本在60年代时宫城公害防止条例最早规定了恶臭浓度标准,在70年代就颁布实施了恶臭防治法,同时还制定了臭气浓度及22种单一恶臭物质的排放标准。美国在1971年颁布了《清洁空气法》,同时各州也规定了相应的法律和标准。德国在《联邦侵害防止法》和《有关空气质量的控制的技术指针》中对有关恶臭污染作出了规定。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才开始进行恶臭污染的调查(卢迎红,1999)、有关测试和标准方面的研究。1993年对恶臭污染物的排放标准作了暂时的规定,《大气污染防治法》第32条、第34条对恶臭气体排放作了严格规定,限制恶臭污染事故的发生。2002年12月24日颁布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l8918-2002)限定了污水处理厂废气污染物的控制项目和标准值。
目前,处理恶臭污染的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微生物法等。物理法不改变恶臭物质的化学性质,可以用另一种物质掩蔽其臭味或混入无臭的空气将其稀释,还可以将恶臭物质由气相转移至液相或固相,常见的有稀释法、掩蔽法、吸附法和冷凝法等。化学法是利用另一种物质与恶臭物质作用,反应后产生新的无臭、无害物质,从而达到净化的目的,常见的有吸收法、氧化法和燃烧法等。传统的物理、化学方法虽然各有其优点,但大都存在着所用设备繁多且工艺复杂,二次污染后再生困难和后处理过程复杂、能耗大、运行成本高等问题。
微生物法是利用微微生物的生理代谢活动降解恶臭物质,将其氧化成无臭、无害的最终产物,达到除臭的目的。与传统的物理化学方法相比,微生物法具有处理效果好、工艺简单、操作方便、运行稳定、投资运行成本低、能耗少、无二次污染等诸多优点。微生物除臭的核心是高效除臭功能微微生物菌剂,通过分离筛选高效除臭功能菌株并优化组合配伍成微微生物除臭菌剂,再结合合理工艺,达到恶臭气体治理的目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新的使用方便、除臭处理效果好的微生物除臭剂。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另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了前述微生物除臭剂的用途。以解决恶臭气体治理中有机物降解问题,尤其是含胺臭气、含盐环境产生的臭气的治理难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蓝连海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蓝连海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1797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