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污泥制备烧结自保温砖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886475.0 | 申请日: | 2020-08-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6085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18 |
发明(设计)人: | 郑百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宇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38/10 | 分类号: | C04B38/10;C04B33/13;C04B33/132 |
代理公司: | 台州市南方商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3225 | 代理人: | 毕勇 |
地址: | 317300 浙江省台州市安***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污泥 制备 烧结 保温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保温砖生产技术领域的一种利用污泥制备烧结自保温砖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三氧化二铁、氧化钙和氧化镁混合加热,并加入至污泥中,均匀混合得到混合污泥;(2)将混合污泥自然脱水,烘干后粉磨、过筛,得到混合污泥粉末;(3)将混合污泥粉末、中空心玻璃微珠、粉煤灰漂珠、聚乙烯醇、硅藻土、玻璃粉混合,预均化、陈化,再加入水、发泡剂、助熔剂和稳泡剂,经干化得到坯料;(4)采用液压成型机将坯料制成砖坯,本发明利用污泥制备烧结自保温砖的工艺简单,制得的自保温砖结构致密、孔隙率较大且均匀密布,并且具有优异的保温性能和抗压性能,能够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保温砖生产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利用污泥制备烧结自保温砖的方法。
背景技术
建筑用的人造小型块材,分烧结砖(主要指粘土砖)和非烧结砖(灰砂砖、粉煤灰砖等),俗称砖头。粘土砖以粘土(包括页岩、煤矸石等粉料)为主要原料,经泥料处理、成型、干燥和焙烧而成。砖是最传统的砌体材料。已由黏土为主要原料逐步向利用煤矸石和粉煤灰等工业废料发展,同时由实心向多孔、空心发展,由烧结向非烧结发展
污泥是污水处理后的产物,是一种由有机残片、细菌菌体、无机颗粒、胶体等组成的极其复杂的非均质体。污泥的主要特性是含水率高,有机物含量高,容易腐化发臭,并且颗粒较细,比重较小,呈胶状液态。它是介于液体和固体之间的浓稠物,可以用泵运输,但它很难通过沉降进行固液分离。目前,建筑行业蓬勃发展,对烧结砖的需求量巨大,并且国家已禁止粘土实心砖的使用和生产,采用固体废弃物制砖成为替代粘土制砖的趋势。
淤泥烧结保温砖自保温砌体具有较好的隔热保温性能和耐久性能,节能利废,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显著,利用淤泥制砖,不仅消除污染,节约了堆放淤泥所需要的土地及填埋而产生的渗流液对环境的危害,保护了城市环境,而且可利用污泥中有机物本身的发热量,达到制砖节能、节水的目的,使废物再次利用。
在授权公告号为CN101851086B、授权公告日为2012-02-01的中国发明专利中公开了一种污泥制自保温砖的生产方法,以城市湿污泥、电厂粉煤灰、石料厂石粉及地下页岩为原料制备而成。其工艺流程如下:原料粉碎→配料→搅拌混合→陈化→强力搅拌→半硬塑真空挤出成型→切条→切坯→分坯→平码窑车→隧道人工干燥→隧道窑焙烧→人工卸车检验。本发明利用淤泥和页岩生产节能新型烧结墙体材料多孔砖及标砖,不仅技术上可行,而且还不产生二次污染,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被焚烧等处理办法处理淤泥投资少、污染小、效益好,是城市水处理后淤泥综合利用的有效途径。
上述污泥制自保温砖以城市湿污泥、电厂粉煤灰、石料厂石粉及地下页岩为原料制备而成,但是其制成自保温砖的保温性能和抗压强度较低,综合性能有待提高。
基于此,本发明设计了具体为一种利用污泥制备烧结自保温砖的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污泥制备烧结自保温砖的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利用污泥制备烧结自保温砖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三氧化二铁、氧化钙和氧化镁混合,于1200-1500℃下加热形成无机复合材料,然后将无机复合材料加入至污泥中,均匀混合,得到混合污泥;
(2)将混合污泥自然脱水,烘干后粉磨、过筛,得到混合污泥粉末;
(3)将混合污泥粉末、中空心玻璃微珠、粉煤灰漂珠、聚乙烯醇、硅藻土、玻璃粉混合,均匀搅拌后,预均化6-8h,陈化8-10h,再加入水、发泡剂、助熔剂和稳泡剂,混合均匀后经双轴螺旋桨式干化9-12h,得到坯料;
(4)采用液压成型机挤出成型的方式将坯料制成砖坯;
(5)砖坯烘干后,送入窑洞烧制,得到自保温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宇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宇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8647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