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弹性铜钛合金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874363.3 | 申请日: | 2020-08-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3337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7 |
发明(设计)人: | 刘峰;马吉苗;雷伏庆;陈军;陈海清;蒋志晶;王磊;郑芸;郁晓芸;陈佳程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兴业盛泰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F1/08 | 分类号: | C22F1/08;C22C9/00;C22C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方圆嘉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85 | 代理人: | 任霜 |
地址: | 315336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弹性 钛合金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铜合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弹性铜钛合金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弹性铜钛合金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对应弹性铜钛合金的组成,将各金属原料进行熔炼和铸造,得到铸锭;将所述铸锭依次进行热轧、第一冷轧、固溶处理、第三冷轧、第二时效处理和退火处理,得到弹性铜钛合金;以质量百分含量计,所述弹性铜钛合金的元素组成包括Ti:2.4~3.5%、Cr:0.02~0.2%、Ni:0.02~0.5%、Si:0.05~0.1%、稀土元素0~0.05%,其余为Cu。本发明通过改变析出相的粒子结构配合铜钛合金的成分,制备的弹性铜钛合金具有高强度、高延伸率、高电导率、低应力松弛率,且具有良好的抗折弯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铜合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弹性铜钛合金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超高强弹性铜合金是精密仪器仪表和精密机械中不可缺少的材料。它广泛应用于制造各种弹性元件,如波纹管、膜片膜盒、压力弹簧管、谐振弹性元件、热敏双金属弹簧、片簧和盘簧等。在仪器仪表及各种测量装置中,弹性元件的性能决定着仪器整体的精度、可靠性和寿命。
超高强导电弹性合金中的代表是铍青铜,因其导电性、强度、耐腐蚀性、耐磨性等综合性能优异,而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目前,它仍是小型化仪表所需的最佳弹性材料。但是,铍青铜是一种非环保型合金,其生产过程会危害人体健康,污染环境;且其生产工艺复杂、成本高,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同时,铍青铜不具备高温抗应力松弛能力、在较高温度下工作稳定性差,使得其使用温度均低于150℃;已逐步被QSn10-0.3高锡磷青铜合金代替。QSn10-0.3的强度可以达到950~1100MPa,且具有较好的延伸率和一定的折弯性能,但因其为加工硬化型合金,显然存在加工织构,其折弯成型性能同等情况下低于沉淀强化型合金,这使得无法满足多场景的使用需求,同时由于抗应力松弛率较低,产品使用寿命大幅度缩短,同时磷青铜合金的导电率仅为9%IACS,致使产品不能兼顾一些信号传输,应用场景大幅度受限;尤其是5G商用时代的到来,高锡磷青铜合金的不足被进一步放大,已经难以支撑信息技术的发展。
新一代信息技术和5G商业时代对超高强弹性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合金所需性能如下:强度≥800MPa,电导率≥12%IACS,150℃/1000h应力松弛率<18%,同时可以满足多场景的使用要求,其折弯强度可与铍铜相媲美。因此,研制高强度、高导电和高弹性的弹性合金已势在必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弹性铜钛合金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的弹性铜钛合金具有高强度和高电导率,抗应力松弛率高,且具有良好的抗折弯性能。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弹性铜钛合金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对应弹性铜钛合金的元素组成,将各金属原料进行熔炼和铸造,得到铸锭;
将所述铸锭依次进行热轧、第一冷轧、固溶处理、第三冷轧、第二时效处理和退火处理,得到弹性铜钛合金;
以质量百分含量计,所述弹性铜钛合金的元素组成包括Ti:2.4~3.5%、Cr:0.02~0.2%、Ni:0.02~0.5%、Si:0.05~0.1%、稀土元素0~0.05%,其余为Cu。
优选的,所述第三冷轧前,还包括将固溶处理后的坯料依次进行第二冷轧和第一时效处理。
优选的,所述热轧前将铸锭加热至850~900℃保温1~5h;所述热轧总的轧制率为85~97%;所述热轧最终道次的轧制温度在700℃以上。
优选的,所述第一冷轧的轧制率为50~90%;所述第三冷轧的轧制率为15~50%。
优选的,所述固溶处理的温度为950~1000℃,固溶速度为5~100m/min。
优选的,所述第二时效处理的温度为300~500℃,保温时间为3~30h。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兴业盛泰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宁波兴业盛泰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7436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耐温抗盐压裂液渗吸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下一篇:软件升级方法、系统及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