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池热管理结构及管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859892.6 | 申请日: | 2020-08-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3398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5 |
发明(设计)人: | 柴业鹏;程斌;赵国华;朱广燕;展标;张静雅;张寓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商用车(安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617 | 分类号: | H01M10/617;H01M10/6572;H01M10/6554;H01M2/10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戴冬瑾 |
地址: | 241000 安徽省芜湖市***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管理 结构 方法 | ||
1.一种电池热管理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池组,所述电池组包括多个电池;
均热组件,所述均热组件包括托板和至少两个均热元件,所述托板设置在所述电池组的至少一侧,所述均热元件设置在所述托板上,每个所述均热元件对应至少一个所述电池设置,每个所述均热元件均与另一所述均热元件通过导线串联,其中;
所述均热元件包括:相接触且材料成份不同的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所述导线包括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用所述导线串联的两个所述均热元件之间,两个所述第一导体之间通过所述第一导线导通,两个所述第二导体之间通过所述第二导线导通,两个所述均热元件和所述导线形成电流回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热管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电池均具有电芯,所述均热元件对应所述电芯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热管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均热元件与所述电池一一对应设置,每个所述均热元件均与至少一个另外的所述均热元件通过所述导线串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热管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均热元件形成为对应所述电池中心位置的长条形,所述第一导体和所述第二导体也均为长条形,所述第一导线和所述第二导线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导体和所述第二导体的端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热管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均为镍铬合金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热管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电池沿水平方向呈现多排多列布置,所述托板位于所述电池组的底部,所述托板至少完全覆盖所述电池组的底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热管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板为导热板,所述托板通过导热胶贴合在所述电池组上。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热管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组包括多个电池模组,每个所述电池模组均包括至少一个所述电池,所述托板位于多个所述电池模组的至少一侧,每个所述均热元件对应至少一个所述电池模组设置。
9.一种电池热管理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池组,所述电池组包括多个电池,每个所述电池均具有电芯;
均热组件,所述均热组件包括导热板和至少两个均热元件,所述导热板通过导热硅胶贴合在所述电池组的底部,所述均热元件设置在所述导热板上且对应所述电芯设置,每个所述均热元件均与另一所述均热元件通过导线串联,其中;
所述均热元件包括:相接触且材料成份不同的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所述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均为镍铬合金件;
所述导线包括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用所述导线串联的两个所述均热元件之间,两个所述第一导体之间通过所述第一导线导通,两个所述第二导体之间通过所述第二导线导通,两个所述均热元件和所述导线形成电流回路。
10.一种电池热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均热组件对电池组不同处进行均热,其中,所述均热组件包括至少两个均热元件,不同所述均热元件间隔开设置,其中;
所述均热元件包括:相接触且材料成份不同的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所述第一导体和所述第二导体的接触面构成反应点,两个所述均热元件的所述第一导体相导通,同样的两个所述均热元件的所述第二导体相导通,以使两个所述均热元件之间形成电流回路;
温度不同的两个所述反应点之间通过赛贝克效应产生电流,通电的两个所述反应点之间通过帕尔贴效应产生热量交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商用车(安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商用车(安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59892.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