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眩抗菌硬化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010848131.0 | 申请日: | 2020-08-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9273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6 |
发明(设计)人: | 何禄美;孙甲;李景鹏;王宏;张卫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羽玺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J7/046 | 分类号: | C08J7/046;C09D5/14;C09D133/04;C09D163/10;C09D175/14;C09D167/06;C09D171/02;C09D163/00;C08L67/02;C08K3/36;C08K3/22 |
代理公司: | 成都正华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9 | 代理人: | 郭艳艳 |
地址: | 64215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抗菌 硬化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眩抗菌硬化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防眩抗菌硬化膜包括PET基膜层和抗菌硬化层,抗菌硬化层覆盖于PET基膜层表面;其中,PET基膜层由PET聚酯切片和防眩粒子固化制得,抗菌硬化层由抗菌剂、紫外光固化树脂以及溶解抗菌剂和紫外光固化树脂的溶剂固化制得。本发明提供的防眩抗菌硬化膜同时具有防眩与抗菌的功能,并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制成,成本低廉等优点,能够弥补该领域市场的不足,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并具有很好的加工性,有很大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空间。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子产品保护膜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眩抗菌硬化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随着手机、电脑、平板等电子通信设备的普及,人们每天面对这些产品的时间也就越来越长,而这些产品的LED、电脑背景光等光源发光时会产生大量眩光,同时,室内外光线投射到显示器上后还会反射出眩光,长时间接受眩光的照射会对眼睛造成极大伤害,导致出现多种眼科疾病。此外电子产品屏幕在使用过程中,很容易滋生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容易致病的细菌,并且屏幕使用时会有一定温度,而普通屏幕保护是不具备抗菌性的,细菌更易繁殖,进而影响人们的健康。
但目前市场上使用的屏幕硬化膜功能较单一,其中包含抗刮硬化膜、抗菌硬化膜、防眩硬化膜等等。防眩硬化膜一般通过在基材上涂布一层防眩光涂层,但是这种方法制备的防眩膜通常存在涂布外观差、雾度变化大的缺点,量产困难。而抗菌硬化膜一般采用灭菌的方式,在PET膜的制备过程中直接添加抗菌剂,表面不进行硬化处理,但PET一般厚度都比较厚,若想达到良好的抗菌效果,就需要添加大量的抗菌剂,所以该方法的缺点是抗菌剂的用量大、抗菌效果一般,并且生产的抗菌膜不耐刮伤,或者在基材上涂布一层纳米银,利用纳米银与细胞膜、细胞壁DAN相结合,抑制DAN、RNA、蛋白质的合成,使病菌失活,从而达到抗菌的目的,但是纳米银抗菌材料存在有机体系中分散性较差、成本高、不耐刮的缺点,很难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因此,设计一种同时具备优良的防眩光性和抗菌性,且耐刮性好、附着力强的防眩抗菌硬化膜是非常有必要的。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防眩抗菌硬化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可有效解决现有硬化膜不能同时具备防眩与抗菌功能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防眩抗菌硬化膜,包括PET基膜层和抗菌硬化层,抗菌硬化层覆盖于PET基膜层表面;其中,PET基膜层由PET聚酯切片和防眩粒子固化制得,抗菌硬化层由抗菌剂、紫外光固化树脂以及溶解抗菌剂和紫外光固化树脂的溶剂固化制得。
本发明不是在基材上涂布一层防眩光涂层,而是将基材与防眩光粒子组合在一起,共同固化形成PET基膜层,该PET基膜层外观整齐,雾度变化小;同时将抗菌剂、紫外光固化树脂以及溶解抗菌剂和紫外光固化树脂的溶剂形成抗菌硬化层直接固化覆盖在PET基膜层表面,抗菌硬化层对PET基膜层进行了硬化处理,在此基础上直接加入少量的抗菌剂就可达到抗菌效果,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抗菌剂用量大的问题,同时抗菌硬化层赋予了PET基膜层一定的硬度,具有耐刮的优点。
进一步地,PET基膜层厚度为25-250μm,抗菌硬化层厚度为2-6μm;优选PET基膜层厚度为38-188μm,抗菌硬化层厚度为3-5μm。
本发明将PET基膜层的厚度和抗菌硬化层的厚度控制在上述范围内,可以在保证膜层厚度较薄的情况下还能保持各层能够保证其具体功能,能有效节约生产成本,且可大批量生产。
进一步地,PET基膜层中PET聚酯切片重量百分比为92-97%,防眩粒子重量百分比为2-8%;优选PET聚酯切片重量百分比为93-96%,防眩粒子重量百分比为4-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羽玺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四川羽玺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4813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微服务系统程序测试的遗漏检测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墨盒芯片、墨盒及喷墨打印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