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单元集成式船舶冷却器有效
申请号: | 202010745563.9 | 申请日: | 2020-07-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0768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12 |
发明(设计)人: | 柯汉兵;劳星胜;庞杰;林原胜;王苇;吴君;魏志国;王俊荣;陈凯;黄崇海;张克龙;李勇;李邦明;赵振兴;李献领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3H21/38 | 分类号: | B63H21/38;F28B1/02;F28D7/00;F28F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吕伟盼 |
地址: | 430205 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单元 集成 船舶 冷却器 | ||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换热器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多单元集成式船舶冷却器,包括:冷凝器和多个淡水换热器,多个所述淡水换热器均安装在所述冷凝器的内部,一个隔热导流罩对应罩设在一个所述淡水换热器的外部,所述淡水换热器的外壁与所述隔热导流罩之间呈真空状态。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多单元集成式船舶冷却器,在淡水换热器的外部设置有隔热导流罩,且对隔热导流罩与淡水换热器之间抽真空,能够阻止蒸汽通过淡水换热器筒体向淡水传热,以保持淡水换热器的工作的独立性;由于隔热导流罩能够对蒸汽起到导流作用,因此可以有效降低淡水换热器对冷凝器内蒸汽的阻碍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换热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多单元集成式船舶冷却器。
背景技术
换热器是船舶动力系统的重要功能设备,承担蒸汽、滑油、制冷剂等多种工质冷却功能。船舶换热器类型多样、换热介质也不同。传统设计中,单台换热器只能承担一项换热功能,造成船舶换热器种类和数量繁多、占用舱室空间大;加之每台换热器都需要单独配置流体管路和泵阀设备,进一步导致换热系统庞大复杂,成为制约船舶舱室布局优化和负载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
在现有船舶动力系统中,存在蒸汽冷凝器、淡水换热器等多种冷却器。为了缩小换热体积,可以将小的淡水换热器布置在大的冷凝器筒体内。但是将淡水换热器集成在冷凝器筒体内会带来两方面的问题:第一,冷凝器内蒸汽温度高,淡水换热器内的淡水温度低,蒸汽会通过淡水换热器筒体向淡水传热,严重影响淡水的冷却;第二,淡水换热器筒体会对冷凝器内蒸汽的流动形成阻碍作用,甚至在尾流形成漩涡,严重影响蒸汽流动和扩散。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多单元集成式船舶冷却器,用以解决或部分解决集成式船舶冷却器容易影响淡水冷却和蒸汽流动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多单元集成式船舶冷却器,包括:冷凝器和多个淡水换热器,多个所述淡水换热器均安装在所述冷凝器的内部;一个隔热导流罩对应罩设在一个所述淡水换热器的外部,所述淡水换热器的外壁与所述隔热导流罩之间呈真空状态。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隔热导流罩呈流线型结构。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隔热导流罩与所述冷凝器的内壁之间构建有第一缩放型流道。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沿着蒸汽的流动方向,所述第一缩放型流道的通流面积先由大变小再由小变大。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两个所述淡水换热器均偏心安装在所述冷凝器的内部。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两个所述淡水换热器关于所述冷凝器的进汽口的中心轴线对称布置。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与两个所述淡水换热器一一对应的两个所述隔热导流罩关于所述冷凝器的进汽口的中心轴线对称布置。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两个所述隔热导流罩之间构建有第二缩放型流道。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沿着蒸汽的流动方向,所述第二缩放型流道的通流面积先由大变小再由小变大。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单元集成式船舶冷却器,冷却水从封头入口同时进入冷却器的冷凝器管束和淡水换热器的淡水换热器管束,最后从封头出口流出;淡水从淡水换热器的淡水入口进入淡水换热器,经淡水换热器管束降温后从淡水换热器的淡水出口流出;蒸汽从进汽口进入冷凝器,经冷凝器管束冷凝后的凝水进入水箱。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多单元集成式船舶冷却器,在淡水换热器的外部设置有隔热导流罩,且对隔热导流罩与淡水换热器之间抽真空,能够阻止蒸汽通过淡水换热器筒体向淡水传热,以保持淡水换热器的工作的独立性;由于隔热导流罩能够对蒸汽起到导流作用,因此可以有效降低淡水换热器对冷凝器内蒸汽的阻碍作用。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未经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4556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磷石膏造粒系统
- 下一篇:一种节约粉末的大尺寸零件打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