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锂金属负极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010642567.4 | 申请日: | 2020-07-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90388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07 |
发明(设计)人: | 张鹏;温志鹏;林颖鑫;赵金保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M4/1395 | 分类号: | H01M4/1395;H01M4/134;H01M10/052;H01M10/0525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5204 | 代理人: | 张松亭;陈丹艳 |
地址: | 361000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金属 负极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锂金属负极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预处理后的锂金属与前驱物置于50~200℃的加热温度下反应0.5~24h,所述前驱物在所述加热温度下挥发且与锂金属反应后,在锂金属表面原位生成厚度为1nm~100μm的保护层,能够为锂金属提供稳定且有效的保护。本发明在制备过程中只需要通过热驱动的方式,便可快速完成,在工业上容易实行,极大地减少了生产成本与制备时间,推动了锂金属负极电池的实用化进程。制备得到的锂金属负极能够实现均匀的沉积与剥离过程,也能有效地抑制锂枝晶的生成,从而使得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和安全性能得到明显的提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化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锂金属负极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由于具有比能量高,自放电小和无记忆效应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智能电网和便携式电子设备等领域。但是随着当今能源技术的飞速发展,对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锂离子电池采用石墨作为负极材料,而石墨负极理论比容量低(372mAh/g),其能量密度难以突破300Wh·kg-1这一极限值,严重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因此开发更高比容量的负极材料对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尤为重要,例如硅基负极和锂金属负极。
锂金属被誉为负极材料中的“圣杯”,因为其具有极高的理论比容量(3860mAh/g),最低的氧化还原电势(-3.04V相对于标准氢电极)和低的密度(0.534g/cm3)等优点。因此,采用锂金属作负极能够显著提高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此外,相比于锂离子电池,锂金属电池能够采用具有更高能量密度的正极材料(如硫、氧等),因此能形成高比能量电池系统。但是,锂金属负极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包括以下几点:一是锂金属表面生成的固体电解质界面膜(SEI)不均匀,引起锂金属不均匀的沉积和剥离;二是锂金属在沉积和剥离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体积膨胀,进一步导致SEI的不稳定;三是锂金属与电解液高的反应活性,导致锂金属和电解液的不断消耗。
针对以上问题,研究者在电解液改性和锂金属表面修饰方面提出了多种改进方案,主要是使用强的路易斯酸AlI3作为电解液添加剂,反应条件苛刻、过程复杂;或使用氟代碳酸乙烯酯(FEC)在锂金属表面构筑人工SEI的策略,传统的溶液浸泡方法使SEI厚度与成分调控难度大,难以快速便捷地实现,因此在工业应用方面受到了很大限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了一种锂金属负极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之一是:提供了一种锂金属负极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预处理:除去锂金属表面原生的界面层,得到新鲜的金属锂表面;
2)热驱动:将步骤1)预处理后的锂金属与前驱物置于50~200℃的加热温度下反应0.5~24h,所述前驱物包括碘、磷、硒单质或碘、磷、硒与溶剂形成的分散液,所述分散液满足在所述加热温度下挥发且与锂金属反应;反应后,在锂金属表面原位生成厚度为1nm~100μm的保护层。
在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保护层包括碘化锂、磷化锂、硒化锂。
在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保护层还包括氮化锂、氯化锂、溴化锂、碳化锂、醋酸锂、烷基锂、烷基酸锂、中的至少一种。
在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溶剂包括碳酸亚乙烯酯、碳酸乙烯亚乙酯、二氟乙酸甲酯。
在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加热温度为60℃~150℃,反应压力至少为一个大气压。
在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保护层的厚度为100nm~5μm。
在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预处理采用熔融重铸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锂金属加热到液态,后将锂金属表面原生的界面层全部除去,重铸成新鲜的金属锂表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大学,未经厦门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4256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