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仿形模组、曲面显示屏的制作方法及其贴合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10599750.0 | 申请日: | 2020-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2733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1 |
发明(设计)人: | 马帅;张洋高;周瑞渊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9F9/30 | 分类号: | G09F9/30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思诚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44 | 代理人: | 李晓霞 |
地址: | 430205 湖北省武汉市***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模组 曲面 显示屏 制作方法 及其 贴合 系统 | ||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仿形模组、曲面显示屏的制作方法及其贴合系统。仿形模组用于辅助柔性显示面板进行仿形,柔性显示面板的四个拐角均具有缺口,仿形模组包括仿形导向膜和位于仿形导向膜一侧的第一离型膜;仿形导向膜包括仿形部和四个夹持部,两个夹持部在第一方向上分别位于仿形部的两侧,另外两个夹持部在第二方向上分别位于仿形部的两侧,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交叉;仿形部包括拐角预留部,拐角预留部具有切口,其中,仿形导向膜与柔性显示面板对位时,拐角预留部与缺口交叠;在拐角预留部和第一离型膜之间设置有预留胶。本发明能够避免仿形后柔性显示面板角部区域仿形不良,改善与盖板贴合后曲面屏角部褶皱问题,提升了产品品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仿形模组、曲面显示屏的制作方法及其贴合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曲面屏成为目前显示领域的一大热门。曲面屏的侧边曲面弧度能够增大显示面积提高屏占比,给用于带来更好的感官体验。而且用户在使用显示产品时,曲面屏的侧边曲面的弧度能够与手心弧度贴合,用户手握持显示产品时能够具有更高的手持感。现有的曲面屏包括显示屏两个相对的侧边具有一定的弯曲弧度形成的曲面屏,也包括显示屏的四个侧边均具有一定的弯曲弧形形成的曲面屏。四个侧边均弯曲的曲面屏也称为四曲屏,对于四曲屏来说,在制作时曲面屏的四个角部区域容易褶皱,影响产品品质。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仿形模组、曲面显示屏的制作方法及其贴合系统,解决四曲屏制作时四个角部区域褶皱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仿形模组,用于辅助柔性显示面板进行仿形,柔性显示面板的四个拐角均具有缺口,仿形模组包括仿形导向膜和位于仿形导向膜一侧的第一离型膜;其中,
仿形导向膜包括仿形部和四个夹持部,两个夹持部在第一方向上分别位于仿形部的两侧,两个夹持部在第二方向上分别位于仿形部的两侧,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交叉;其中,
仿形部包括拐角预留部,拐角预留部具有切口,其中,仿形导向膜与柔性显示面板对位时,拐角预留部与缺口交叠;
并且,在拐角预留部和第一离型膜之间设置有预留胶。
第二方面,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曲面显示屏的制作方法,制作方法包括对柔性显示面板进行仿形,柔性显示面板的四个拐角均具有缺口,其中,对柔性显示面板进行仿形具体包括:
将柔性显示面板与仿形模组进行对位粘合,仿形模组为本发明任意实施例提供的仿形模组;其中,第一离型膜位于仿形导向膜的远离柔性显示面板的一侧;
去除第一离型膜,得到粘合有柔性显示面板的仿形导向膜,且在仿形导向膜的拐角预留部暴露预留胶;
夹持仿形导向膜的四个夹持部,仿形导向膜带动柔性显示面板在曲面仿形板上进行仿形,其中,柔性显示面板位于仿形导向膜的远离曲面仿形板的一侧;
对拐角预留部进行处理,使得拐角预留部与曲面仿形板粘结固定,得到仿形后柔性显示面板。
第三方面,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曲面显示屏的贴合系统,贴合系统至少包括夹持装置、曲面仿形装置、辅助固定装置和减粘装置;其中,
曲面仿形装置包括曲面仿形板,曲面仿形板用于对柔性显示面板进行仿形;
夹持装置,用于夹持粘合有柔性显示面板的仿形导向膜,并带动仿形导向膜进行移动,其中,仿形导向膜为本发明任意实施例提供的仿形模组在去除离型膜后得到的;
夹持装置夹持并拉扯仿形导向膜的夹持部,控制仿形部与曲面仿形板接触;
辅助固定装置,用于在显示面板的仿形过程中对仿形导向膜的拐角预留部进行处理,使得拐角预留部通过预留胶与曲面仿形板粘结固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未经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9975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R-T-B系磁性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电力储能设备和温度调控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