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锁止机构总成、锁止方法、解锁方法及电动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2010535523.1 | 申请日: | 2020-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9717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21 |
发明(设计)人: | 侯艳丽;李玉军;沈大维;代康伟;李鸿键;李继明;梁美强;杨子发;房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50/264 | 分类号: | H01M50/264;H01M50/249;B60K1/04;B60L53/80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许静;安利霞 |
地址: | 100176 北京市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机构 总成 方法 解锁 电动汽车 | ||
1.一种锁止机构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
连接部件(4),所述连接部件与多个锁止机构本体(3)连接;
二次锁止机构,包括第一运动组件和第二运动组件,所述第一运动组件与所述连接部件(4)固定连接;
其中,在所述第二运动组件处于第一锁止位置时,所述第一运动组件与所述第二运动组件抵靠;在所述第二运动组件枢转至第一解锁位置时,所述第二运动组件与所述第一运动组件分离,且在枢转所述第一运动组件的情况下,所述连接部件(4)沿第一方向运动,多个所述锁止机构本体(3)联动解锁
所述锁止机构本体(3)包括:棘轮(32)和棘爪(33);
所述棘爪(33)上设有解锁操纵杆(331);
所述解锁操纵杆(331)与所述连接部件(4)固定连接;
还包括:
多个第二连接杆(332),多个所述第二连接杆(332)的第一端均设有开口,所述解锁操纵杆(331)卡接在所述开口中;所述第二连接杆(332)的远离所述第一端的第二端与所述连接部件(4)固定连接;
所述锁止机构本体(3)还包括:棘爪复位机构,其中棘爪复位机构用于使所述棘爪(33)复位至与所述棘轮(32)卡接时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止机构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运动组件包括:第一复位结构,通过所述第一复位结构,所述第二运动组件由所述第一解锁位置复位至所述第一锁止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止机构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运动组件包括:第二复位结构,通过所述第二复位结构,所述第一运动组件复位至与所述第二运动组件相抵靠时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止机构总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检测所述第一运动组件位置的第一传感器和用于检测所述第二运动组件位置的第二传感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止机构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止机构本体(3)包括:棘轮(32)和棘爪(33);
所述棘轮(32)的外缘设有供锁止部插入的豁口(321),所述棘轮(32)与棘轮轴(311)转动连接;所述棘爪(33)与棘爪轴(312)转动连接;
所述棘爪(33)与所述连接部件连接;
其中,在所述棘轮(32)转动至使所述豁口(321)处于锁止状态时,所述棘爪(33)转动至与所述棘轮(32)卡接;
在所述棘爪(33)转动至与所述棘轮(32)非卡接时,所述棘轮(32)处于解锁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止机构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止机构本体(3)还包括:微动开关(38);
在所述锁止状态时,所述棘轮(32)接触所述微动开关(38),所述微动开关闭合;
在所述解锁状态时,所述棘轮(32)与所述微动开关(38)分离,所述微动开关断开。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止机构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止机构本体(3)还包括:用于检测棘轮(32)位置的检测装置;
在棘轮(32)处于锁止状态时,所述检测装置输出第一电信号;在棘轮(32)处于解锁状态时,所述检测装置输出第二电信号。
8.一种锁止机构总成的锁止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如权利要求 1至7任一项所述的锁止机构总成,所述锁止方法包括:
控制所述第二运动组件由第一锁止位置枢转至第一解锁位置;
控制快换动力电池和锁止机构本体(3)相对运动,使快换动力电池包上的多个锁止部对应锁入多个锁止机构本体(3)上;
控制第二运动组件枢转至与第一运动组件抵靠的位置。
9.一种锁止机构总成的解锁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如权利要求 1至7任一项所述的锁止机构总成,所述解锁方法包括:
控制第二运动组件由第一锁止位置枢转至第一解锁位置;并控制第一运动组件枢转,带动连接部件(4)沿第一方向运动,使多个锁止机构本体(3)同时进入解锁状态。
10.一种电动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汽车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锁止机构总成;
其中,所述锁止机构总成安装在车辆的快换支架的至少一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35523.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