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油气分离型变油孔复合式耐坠毁缓冲器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28209.0 | 申请日: | 2020-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7780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8 |
发明(设计)人: | 魏小辉;陈虎;房兴波;谢欣宏;聂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F13/00 | 分类号: | F16F13/00;F16F9/06;F16F9/36;F16F9/48;F16F9/49;F16F9/54;F16F7/09;F16F7/12;B64C25/58;B64C25/60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施昊 |
地址: | 21001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油气分离 型变油孔 复合 坠毁 缓冲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油气分离型变油孔复合式耐坠毁缓冲器,包括活塞杆组件和金属胀筒,活塞杆组件包括活塞杆、浮动活塞和锥头,活塞杆的下端与锥头接触并通过螺钉固定,将活塞杆与锥头围合形成的空间作为气腔,浮动活塞置于气腔内并能够上下浮动,锥头的底部中心处开有油孔,该油孔能够根据受力进行缩放;金属胀筒包括定径引导带、变径带和胀筒筒身,定径引导带、变径带和胀筒筒身依次连接且将锥头包裹在内,锥头上端的外径大于胀筒筒身的内径,将胀筒筒身的内部空间作为油腔,油腔内部设有油针,油针在缓冲器工作时插入油孔从而改变油孔大小。工作时,金属扩径吸能缓冲器与油气分离型缓冲器同时发挥效用,有效提升了缓冲效率和飞行器耐坠毁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飞行器起降装置领域,特别涉及了一种耐坠毁缓冲器。
背景技术
随着各类飞行器的发展及其功能的多样化,不同的任务需求,对飞行器的起降装置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在直升机以较大速度坠落、星际探测器着陆、空天飞行器回收等任务环境中,要求起降装置能够吸收飞行器着陆时的功量、减小冲击过载,以保障着陆时乘员的生命安全及相关设备的正常运行。因此,提升起降装置缓冲器的耐坠毁性能将提高飞行员在坠机时的存活率、提高相关飞行器和着陆器的成功着陆率。
常规的单级双腔式缓冲器结构设计的起落架,由于其起飞着陆缓冲与耐坠毁缓冲共用同一活塞杆的缓冲行程,其实际能用于耐坠毁缓冲的行程十分有限,很难满足当下飞行器的耐坠毁性能需求。
常规的油气缓冲器通常采用固定大小油孔的油气混合形式,该形式的缓冲器在使用时需要保证油腔在气腔下方,灵活性较差,无法适用于某些特定情况需要气腔一侧位于缓冲器下方的情况。固定大小的油孔导致缓冲器在工作状态下各时刻油孔的流量相同,不便于调节缓冲力大小来适应具体工况和保护对象。
常用的依靠材料坍塌法的耐坠毁缓冲器,例如金属蜂窝缓冲器、泡沫铝缓冲器,具有质量轻的特点,但材料压实后占据一部分缓冲器行程,对缓冲器吸能总量有较大影响,此外该类缓冲器难以保证不同批次产品的缓冲特性一致性。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提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油气分离型变油孔复合式耐坠毁缓冲器。
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油气分离型变油孔复合式耐坠毁缓冲器,包括活塞杆组件和金属胀筒,所述活塞杆组件包括活塞杆、浮动活塞和锥头,所述活塞杆的下端与锥头接触并通过螺钉固定,将活塞杆与锥头围合形成的空间作为气腔,所述浮动活塞置于气腔内并能够上下浮动,所述锥头的底部中心处开有油孔,该油孔能够根据受力进行缩放;所述金属胀筒包括定径引导带、变径带和胀筒筒身,所述定径引导带、变径带和胀筒筒身依次连接且将所述锥头包裹在内,锥头上端的外径大于胀筒筒身的内径,将胀筒筒身的内部空间作为油腔,油腔内部设有油针,油针在缓冲器工作时插入所述油孔从而改变油孔大小。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方案,所述活塞杆的一端设有耳片,所述胀筒筒身的一端设有耳片。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方案,所述锥头下端设有凹槽,该凹槽内设置密封圈。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方案,所述浮动活塞下端设有凹槽,该凹槽内设置密封圈。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方案,通过调整变径带、胀筒筒身各段壁厚以及油针截面积,实现对缓冲力的调控。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在工作状态下同时发挥金属扩径缓冲器和油气型缓冲器的效能,在充分利用缓冲行程的同时有效提高了缓冲效率;
(2)本发明可通过调整金属胀筒的壁厚和油孔大小来共同控制缓冲力大小,有利于缓冲器得到平滑的缓冲力曲线的同时在缓冲行程中后段能得到较大的缓冲力,有利于控制过载保护飞行员或相关机载设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2820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氧化石墨烯气凝胶纤维织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下一篇:神经网络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