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针对汽车陷入流沙后人员自救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28181.0 | 申请日: | 2020-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0550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01 |
发明(设计)人: | 沙澄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绍兴市载沣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21/02 | 分类号: | B60R21/02;B62D31/00 |
代理公司: | 绍兴市寅越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85 | 代理人: | 焦亚如 |
地址: | 3120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针对 汽车 陷入 流沙 人员 自救 装置 及其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针对汽车陷入流沙后人员自救装置及其使用方法,该针对汽车陷入流沙后人员自救装置及其使用方法,设置在汽车的顶部。包括箱体、转动座、弹射组件、控制器和浮橇。所述转动座设置在汽车的车顶上。所述箱体枢接在转动座的顶部。所述弹射组件设置在箱体上。该针对汽车陷入流沙后人员自救装置及其使用方法,通过设置的箱体、转动座、弹射组件、控制器和浮橇的配合使得本发明可以在陷入流沙后人为的控制弹射方向,而且相比于其他的竖直弹射不同,为了减小对流沙表面的冲击,本发明采用斜向弹射,同时浮橇与流沙的接触面积远远大于人体的接触面积,进而不会让人员在脱离汽车后再次陷入流沙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自救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针对汽车陷入流沙后人员自救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的保有量快速上升,汽车交通事故发生量也随之上升,目前汽车在发生碰撞事故时只能采用安全带、安全气囊等被动防御措施,这种防御措施不能完全保证汽车在发生碰撞时不让驾驶员和乘客受到伤害,但在沙漠中人员在自驾过程中如果不慎陷入流沙,以上的保护措施并不能有效让人员脱离危险。
如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带有碰撞弹射型驾驶舱的汽车”(专利号:CN201610889936.3),该专利包括车体以及通过自动弹射装置设置在车体上的碰撞弹射型驾驶舱,所述的自动弹射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加速度传感器、车载控制器和弹射组件。上述专利具有提升安全性、右侧飞出等优点。
然而,上述专利在应对流沙这样的险境时,由于其弹射的方向固定,所以并不能准确的判断哪个方向是流沙的边缘区,而且下落在流沙上时没有有效的保护人员不会下沉的措施,进而起不到保护人员的效果。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针对汽车陷入流沙后人员自救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针对汽车陷入流沙后人员自救装置及其使用方法,设置在汽车的顶部。包括箱体、转动座、弹射组件、控制器和浮橇。所述转动座设置在汽车的车顶上。所述箱体枢接在转动座的顶部。所述弹射组件设置在箱体上。所述弹射组件包括两个弓臂、弹力绳、开关、伸缩杆和U型块。两个弓臂分别设置在箱体的两侧,所述箱体的两侧均开设有侧开槽。所述弹力绳穿过侧开槽并设置在两个弓臂之间。所述伸缩杆沿箱体的长度方向设置在箱体内。所述U型块设置在伸缩杆的远离弓臂的活动端上。所述U型块与弹力绳相接触。所述箱体的顶部开设有条形槽。所述浮橇的底部设置有挂钩,所述挂钩与条形槽相对应。所述挂钩位于U型块两端之间。所述挂钩与弹力绳相接触。所述开关设置在弓臂上。所述开关、控制器与伸缩杆电性相连。所述浮橇的前端为弧形,所述浮橇的大小与人体大小相近。
优选的,还包括胸带和两个绑带。两个绑带设置在浮橇上。两个绑带之间的宽度与人体肩宽相近。所述胸带设置在两个绑带之间。
优选的,还包括固定组件,所述固定组件设置在浮橇的底部。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多个支撑杆和转动杆。所述浮橇开设有两个放置槽,所述支撑杆和转动杆与放置槽相对应。所述转动杆的一端与放置槽铰接,另一端与支撑杆铰接。
优选的,两个支撑杆以浮橇的中轴线为中心对称设置在浮橇上。
优选的,所述固定组件还包括放置网,所述放置网设置在两个支撑杆之间。
优选的,所述箱体的顶部为斜面。
优选的,还包括收线轮和绳索。所述收线轮设置在箱体内。所述绳索一端与收线轮相连,另一端穿过箱体与浮橇相连。
一种针对汽车陷入流沙后人员自救装置的使用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首先当汽车陷入流沙中后,人员可从天窗或者其他窗口爬到汽车的车顶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绍兴市载沣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绍兴市载沣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2818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