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采用多基岛引线框架的芯片封装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2010189762.6 | 申请日: | 2020-03-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8043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9 |
发明(设计)人: | 李阳德;周占荣;徐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晶丰明源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5/16 | 分类号: | H01L25/16;H01L25/07;H01L23/495 |
代理公司: | 上海翼胜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18 | 代理人: | 翟羽 |
地址: | 201203 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国(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采用 多基岛 引线 框架 芯片 封装 结构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采用多基岛引线框架的芯片封装结构,通过将一颗双N衬底二极管和两颗N衬底二极管分别放在三个不同基岛上,组成二极管整流桥堆;相比传统的四颗独立二极管整流桥堆,该方案实现更简单、操作更容易、成本更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封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采用多基岛引线框架的芯片封装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集成电路IC设计、制造行业得到飞速发展,封装技术也得到了大幅提升。封装是整个集成电路制造过程中重要一环,它具有散热和保护功能。封装工艺能够将芯片密封,隔绝外界污染及外力对芯片的破坏。
随着技术的进步,在一个封装体中封装单颗芯片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在一个封装体中封装多颗芯片,成为了技术发展的方向。芯片面积越来越小,功率越来越大,使用环境越来越极限,散热要求越来越高,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成本竞争尤为突出。
目前驱动电路中输入整流桥、续流二极管和驱动IC分开,属于不同封装元器件,工厂实际生产中需多次上板,导致元器件成本较高、电路板体积较大。
请一并参阅图1A-图1B,其中,图1A为现有的输入整流桥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图1B为二极管封装形式示意图。
如图1A所示,现有的输入整流桥通常使用四颗独立二极管(D1~D4)组成,以对输入的交流电AC进行整流,输出直流电DC。
如图1B所示,对于N衬底二极管11,其封装时,底部与引线框架的基岛电连接的为阴极,顶部为阳极(即N衬底)、可以通过金属引线与其它组件电连接,如图1B中a部分所示;对于P衬底二极管12,其封装时,底部与引线框架的基岛电连接的为阳极,顶部为阴极(即P衬底)、可以通过金属引线与其它组件电连接,如图1B中b部分所示。
对四颗独立二极管进行封装时,需要多个独立基岛、多次点胶和上芯,方案繁琐、生产产能(UPH)较低、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采用多基岛引线框架的芯片封装结构,可以为工厂生产中减少元器件,实现物料成本下降、封装结构的电路板体积更小等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采用多基岛引线框架的芯片封装结构,包括:多基岛引线框架,包括多个第一类引脚以及相互之间电气隔离的第二基岛、第三基岛与第四基岛;所述第一类引脚至少包括第一交流电输入引脚、第二交流电输入引脚、总线引脚以及接地引脚;一颗双N衬底二极管,设置于所述第二基岛上,所述双N衬底二极管包括第一阳极、第二阳极以及共用的阴极,其阴极与所述第二基岛电连接、并通过所述第二基岛与所述总线引脚电连接,其第一阳极通过金属引线与所述第一交流电输入引脚电连接,其第二阳极通过金属引线与所述第二交流电输入引脚电连接;一第一N衬底二极管,设置于所述第三基岛上,其阴极与所述第三基岛电连接、并通过所述第三基岛与所述第一交流电输入引脚电连接,其阳极通过金属引线与所述接地引脚电连接;一第二N衬底二极管,设置于所述第四基岛上,其阴极与所述第四基岛电连接、并通过所述第四基岛与所述第二交流电输入引脚电连接,其阳极通过金属引线与所述接地引脚电连接。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本发明通过将一颗双N衬底二极管和两颗N衬底二极管分别放在三个不同基岛上,组成二极管整流桥堆,相比传统的四颗独立二极管整流桥堆,该方案实现更简单、操作更容易、成本更低。通过进一步将二极管整流桥堆与驱动IC、续流二极管、MOS管等中的一个或多个合封在一个封装结构内部,提高了芯片集成度、降低了整个电路的成本;封装结构内部各基岛之间电气隔离,引脚与引脚之间间距足够大,可以有效防止高压击穿,进而满足封装或可靠性的要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晶丰明源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晶丰明源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8976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