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抗菌复合管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180783.1 | 申请日: | 2020-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7152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2 |
发明(设计)人: | 王志开;陈文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碧源管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9/147 | 分类号: | F16L9/147;C08L23/06;B29D23/00 |
代理公司: | 成都巾帼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60 | 代理人: | 邢伟 |
地址: | 51088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抗菌 复合管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抗菌复合管,包括由内向外依次胶合连接的塑料抗菌内管(1)、黏合剂层(2)和金属外管(3),其特征在于:所述塑料抗菌内管(1)的表面开设有圆形凹孔(4),所述圆形凹孔(4)设置有多个,且在塑料抗菌内管(1)的表面均匀分布,所述金属外管(3)的内腔开设有球形凹孔(5),所述球形凹孔(5)设置有多个,且在金属外管(3)的表面均匀分布,所述黏合剂层(2)采用马来酸酐接枝改性聚烯烃树脂为原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菌复合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塑料抗菌内管(1)的配方原料组分按重量份比包括:抗菌活性成分0-1.6份、线型聚乙烯83.4-85份和环氧树脂15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抗菌复合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塑料抗菌内管(1)的配方原料组分按重量份比包括:抗菌活性成分0份、线型聚乙烯85份和环氧树脂15份。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抗菌复合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塑料抗菌内管(1)的配方原料组分按重量份比包括:抗菌活性成分1份、线型聚乙烯84份和环氧树脂15份。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抗菌复合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塑料抗菌内管(1)的配方原料组分按重量份比包括:抗菌活性成分1.3份、线型聚乙烯83.7份和环氧树脂15份。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抗菌复合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塑料抗菌内管(1)的配方原料组分按重量份比包括:抗菌活性成分1.6份、线型聚乙烯83.4份和环氧树脂15份。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抗菌复合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抗菌活性成分为活性炭纤维和活性银抗菌剂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抗菌复合管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金属外管(3)的制备:根据金属外管(3)尺寸制备模具,通过制备模具对金属外管(3)进行注塑成型,注塑成型后,将金属外管(3)取出,冷却到30摄氏度后,对表面进行去毛刺处理,处理完毕后在30-35℃温度下,用磷化液对管材进行磷化处理三十分钟,使管材表面形成磷化膜,隔绝空气;
步骤二、塑料抗菌内管(1)的制备:根据塑料抗菌内管尺寸制备模具,将抗菌活性成分、线型聚乙烯和环氧树脂通过搅拌机在30-34℃下搅拌30min进行混合,并且在进行混合时加入偶联剂和分散剂进行改性处理,对成型主机和成型辅机进行升温,升温到80℃后,在真空状态下进行挤塑成型,挤塑完毕经过拉制,冷却成型后通过抗菌机进行抗菌测试,测试抗菌成分,抗菌测试结果达到国家标准后入库进行下一步制备;
步骤三、衬塑复合管的制备:将马来酸酐接枝改性聚烯烃树脂加热融化后分别涂覆于塑料抗菌内管(1)的外表面和金属外管(3)内表面,利用专用设备将塑料抗菌内管(1)拉入金属外管(3)内,使得塑料抗菌内管(1)内卡于金属外管(3)内,加热金属外管(3),当金属外管(3)内温度升至80℃时,开始向金属外管(3)内通入压缩空气进行加压,保持金属外管(3)内一定的压力,继续加热金属外管(3)到100℃,保温30min后自然冷却至室温,解除压力,得到衬塑复合管成品;
步骤四、成品检测:对成品分别进行结合强度试验、压扁试验和耐冷热循环试验,检测合格后打包入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碧源管业有限公司,未经广州碧源管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80783.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