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交通预警方法、装置和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2010164875.0 | 申请日: | 2020-03-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4110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9 |
发明(设计)人: | 孙学龙;陈新;王化英;许永在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8G1/01 | 分类号: | G08G1/01;G08G1/0967;G08B21/06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成律师事务所 11646 | 代理人: | 孔默 |
地址: | 101300 北京市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交通 预警 方法 装置 设备 | ||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交通预警方法、装置和设备,所述交通预警方法包括:获取移动终端的驾驶员信息、车况信息和路况信息;从所述驾驶员信息、所述车况信息和所述路况信息中提取符合预设评价指标的目标数据;将所述目标数据输入预设评价模型,得到所述移动终端的评价结果;根据所述评价结果,发送提示信息至所述移动终端。本申请实现了驾驶风险预警,改善了交通安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交通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交通预警方法、装置和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道路车辆的增多,道路上的交通事故频繁发生,对驾驶行为进行分析从而预测驾驶风险可以有效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但是,现有的驾驶风险分析方法,一般是通过车内摄像头采集驾驶员面部特征或行为特征,例如:是否存在打哈欠、打瞌睡等疲劳驾驶的情况,以及是否存在行驶过程中驾驶员离开驾驶员位置、跟他人交谈的情况等等,或者根据车辆行驶路径、根据事后的事故分析来进行判断。判断的手段比较单一,或存在滞后性,且存在一定的偶然因素。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交通预警方法、装置和设备,用以实现驾驶风险预警,改善交通安全。
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交通预警方法,包括:获取移动终端的驾驶员信息、车况信息和路况信息;从所述驾驶员信息、所述车况信息和所述路况信息中提取符合预设评价指标的目标数据;将所述目标数据输入预设评价模型,得到所述移动终端的评价结果;根据所述评价结果,发送提示信息至所述移动终端。
于一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评价结果,发送提示信息至所述移动终端,包括:判断所述评价结果是否在预设安全阈值内;当所述评价结果不在所述预设安全阈值内时,向所述移动终端发送预警提示。
于一实施例中,构建所述预设评价模型的步骤包括:获取多个样本驾驶员的样本驾驶员信息,以及对应于每个所述样本驾驶员的样本车况信息和样本路况信息;根据所述样本驾驶员信息、所述样本车况信息和所述样本路况信息,确定所述预设评价模型的多个所述预设评价指标;为每个所述预设评价指标分配权重值;根据每个所述预设评价指标和对应的所述权重值,构建所述预设评价模型。
于一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样本驾驶员信息、所述样本车况信息和所述样本路况信息,确定所述预设评价模型的多个所述预设评价指标,包括:根据所述样本驾驶员信息,确定所述预设评价模型的第一评价指标;根据所述样本车况信息,确定所述预设评价模型的第二评价指标;根据所述样本路况信息,确定所述预设评价模型的第三评价指标。
于一实施例中,所述从所述驾驶员信息、所述车况信息和所述路况信息中提取符合预设评价指标的目标数据,包括:从所述驾驶员信息中提取对应于所述第一评价指标的第一特征数据,从所述车况信息中提取对应于所述第二评价指标的第二特征数据,从所述路况信息中提取对应于所述第三评价指标的第三特征数据;将所述第一特征数据、所述第二特征数据和所述第三特征数据合并,得到所述目标数据。
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交通预警装置,包括: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移动终端的驾驶员信息、车况信息和路况信息;提取模块,用于从所述驾驶员信息、所述车况信息和所述路况信息中提取符合预设评价指标的目标数据;输入模块,用于将所述目标数据输入预设评价模型,得到所述移动终端的评价结果;发送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评价结果,发送提示信息至所述移动终端。
于一实施例中,所述发送模块用于:判断所述评价结果是否在预设安全阈值内;当所述评价结果不在所述预设安全阈值内时,向所述移动终端发送预警提示。
于一实施例中,所述交通预警装置还包括构建模块,用于:获取多个样本驾驶员的样本驾驶员信息,以及对应于每个所述样本驾驶员的样本车况信息和样本路况信息;根据所述样本驾驶员信息、所述样本车况信息和所述样本路况信息,确定所述预设评价模型的多个所述预设评价指标;为每个所述预设评价指标分配权重值;根据每个所述预设评价指标和对应的所述权重值,构建所述预设评价模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6487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