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鉴别结直肠癌的试剂盒及其应用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103575.1 | 申请日: | 2020-02-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3459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26 |
| 发明(设计)人: | 孙子奎;宣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派森诺基因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12Q1/689 | 分类号: | C12Q1/689;C12Q1/14;C12Q1/04;C12R1/01;C12R1/46;C12R1/145 |
| 代理公司: | 上海天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4 | 代理人: | 吕伴 |
| 地址: | 211800 江苏省南京市江北新区***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鉴别 直肠癌 试剂盒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鉴别结直肠癌的试剂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试剂盒中,包括如下组分:鉴别指示菌的特异性引物组合,所述引物组合如SEQ ID NO.1‑12所示;其中,所述的指示菌为对具核梭杆菌(F.nucleatum)、厌氧消化链球菌(P.anaerobius)、共生梭菌(C.symbiosum)、粪肠球菌(E.faecalis)、不解糖卟啉单胞菌(P.asaccharolytica)、唾液链球菌(S.salivarius)的组合。本发明还公开了其应用。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只需采集粪便样本就可进行结直肠癌的风险预测。其原理是通过检测粪便中的结直肠癌致病菌,其风险评估灵敏度可达92%,特异性为95%。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基因检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鉴别结直肠癌的试剂盒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在人类常见的各种类型癌症中,据《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China,2014》发表数据统计,结直肠癌发病率为17.2/105,位列肿瘤发病率第五位(前四分别为肺癌、乳腺癌、胃癌、肝癌)。同时,结直肠癌是也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据统计,每年死于结直肠癌人数达六十多万。
结直肠癌的发生涉及进行性的肠道菌群结构改变、分子遗传学改变、相关的组织形态学改变,是一个机体内因与环境等外部因素交互作用的多因素过程。其又是一个多步骤、多途径的过程。其癌前病变包括炎症性肠炎,异常隐窝病灶,腺瘤,幼年性息肉病,锯齿状病变等,其疾病发展期可长达10年,早期患者无任何明显症状,常不会主动就医,而出现明显临床症状再去就医时,往往已经错过最佳检测时机。不仅如此,传统的检测方法(如便潜血、指检、肿瘤标志物等)灵敏度欠佳,很难检测早期肠癌的变异信号,而肠镜检测前期准备繁琐,侵入性强,无症状人群肠镜检测率低于1%。鉴于此,结直肠癌的辅助诊断至关重要,而方便、无创、居家型结直肠癌辅助诊断检测产品,更易被无症状人群所接受。
已有研究发现,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与健康者肠道菌群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人体肠道内微生物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肠道菌群参与结直肠肿瘤发生发展,其机制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某些肠道内微生物的产物可直接损伤肠道黏膜并使其发生不完全修复;某些肠道细菌产生的过氧化物也可促发结直肠癌的发生;某些肠道微生物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引起肠道上皮细胞发生基因突变,从而诱导结直肠癌的发生。
因此,筛选适合的指示菌作为标志物,采用试剂盒的形式来进行结直肠癌的辅助诊断是一条新的路线。
且在现有技术当中,常常使用大便隐血检测结果来对是否患有结直肠癌进行判断,然而,其判断结果并不完全准确,经常需要结合肠镜来进一步检查,而肠镜对于检测者自身身体素质要求较高,且比较痛苦。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缺陷,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鉴别结直肠癌的试剂盒。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鉴别结直肠癌的试剂盒,所述试剂盒中包括如下组分:
快速鉴别指示菌的特异性引物组合;
所述引物组合如SEQ ID NO.1-12所示;
其中,所述的指示菌为对具核梭杆菌(F.nucleatum)、厌氧消化链球菌(P.anaerobius)、共生梭菌(C.symbiosum)、粪肠球菌(E.faecalis)、不解糖卟啉单胞菌(P.asaccharolytica)、唾液链球菌(S.salivarius)的组合。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试剂盒当中还包括:
样品收集和、或采集装置(如收集盒,采集管,口罩和手套等);
PCR反应预混液;
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派森诺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南京派森诺基因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0357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