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把手装置和旋转操作夹在审
申请号: | 201980039132.6 | 申请日: | 2019-06-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7272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6 |
发明(设计)人: | 金兰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阿尔发 |
主分类号: | E05B85/12 | 分类号: | E05B85/12;B60J5/00;E05B79/06;E05B79/20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王瑞朋;胡彬 |
地址: | 日本神奈***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把手 装置 旋转 操作 | ||
一种用于车辆的方向盘装置,其通过线缆装置传递操作者的操作力来操作门锁装置,该方向盘装置具有用于通过操作者的操作向线缆装置输入操作力的操作构件,以及容纳操作构件的方向盘外壳,其中方向盘外壳具有:线缆固定基座部分,线缆装置安装在该线缆固定基座部分上;帽部分,其将线缆装置固定到线缆固定基座部分;以及铰链部分,其设置在线缆固定基座部分和帽部分中的每一个上,并且允许帽部分相对于线缆固定基座部分旋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把手装置和旋转操作夹。
背景技术
在相关技术中,用于打开车辆的门的车辆把手装置是已知的。把手装置例如布置在侧门上。侧门设置有门锁装置,该门锁装置接合车辆主体并将侧门保持在关闭状态,并且门锁装置和把手装置经由线缆装置连接。线缆装置包括内线缆和中空外线缆,并且内线缆可滑动地插入外线缆中。当操作者操作把手装置时,操作者的操作力经由线缆装置(内线缆)传递到门锁装置,而门锁装置由此被操作。
除了由操作者操作的把手,把手装置还包括容纳把手的把手外壳。把手外壳包括其上布置有线缆装置的外线缆的线缆固定基座部分、将外线缆固定到线缆固定基座部分的帽部分以及使帽部相对于线缆固定基座部分旋转的薄板形铰链部分。把手外壳被制造为一体式模制产品,其中线缆固定基座部分和帽部分通过铰链部分彼此连接,所述铰链部分在线缆固定基座部分和帽部分成直线地打开的状态下分离。把手外壳被运输以作为把手装置的部件的一部分执行车辆的制造过程。
在车辆的制造过程中,线缆装置的外线缆被固定到线缆固定基座部分。具体地,首先,将外线缆的端部部分布置在线缆固定基座部分上。然后,围绕铰链部分旋转帽部分,并且将帽部分和线缆固定基座部分固定成帽部分面向线缆固定基座部分的状态。因此,外线缆被夹紧在线缆固定基座部分和帽部分之间,并且外线缆被固定到线缆固定基座部分。
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用于将线缆装置固定在用于车辆的门锁装置中的结构。在车辆门锁装置中,操作线缆的外管的一个端部部分固定到壳体和盖上。盖与壳体分开构建,并组装到壳体上,以便可附接到壳体上和从壳体上可拆卸,并在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之间可旋转。此外,在专利文献1中,壳体和盖设置有临时保持单元。在盖可旋转地组装到壳体的状态下,临时固定单元用于将盖相对于壳体临时保持在打开状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A-2014-62441
当薄板形铰链部分实现在一体式模制产品中时,如果铰链部分的厚度增加,当帽部分旋转时,铰链部分可能会变形并破裂。相反,当铰链部分的厚度设置成薄的时,在模制时可能发生填充不足,并且可能出现破裂。此外,在薄的薄板形铰链部分的情况下,帽部分的旋转轨迹变得不稳定,并且工作性能降低。这个问题不限于把手装置。例如,当外线缆被夹紧并固定在门锁侧上的线缆固定基座部分和帽部分之间时,或者当帽部分经由铰链部分朝向主体部分旋转时,上述情况同样适用于用来保持和固定其它构件的旋转操作夹。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把手装置和旋转操作夹,其具有模制性优异的结构并且具有在固定期间优异的工作性能。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根据一个或更多个实施例,车辆把手装置被构造成通过经由线缆装置传递操作者的操作力来操作门锁装置。车辆把手装置包括被构造成通过操作者的操作向线缆装置施加操作力的操作构件,以及被构造成容纳操作构件的把手外壳。把手外壳包括:线缆固定基座部分,线缆装置被构造成布置在该线缆固定基座部分中;帽部分,其被构造成将线缆装置固定到线缆固定基座部分;以及铰链部分,其被设置在线缆固定基座部分和帽部分上并被构造成相对于线缆固定基座部分旋转帽部分。把手外壳被一体地模制,以便经由设置在铰链部分上的连接件而从线缆固定基座部分到帽部分是连续的。连接件被构造成由于旋转力而断开,以围绕铰链部分旋转帽部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阿尔发,未经株式会社阿尔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3913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