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圆管式汽车防撞梁有效
申请号: | 201922433805.6 | 申请日: | 2019-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211567869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5 |
发明(设计)人: | 孙远;郭凯华;于宏俐;陈志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金龙联合汽车工业(苏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9/02 | 分类号: | B60R19/02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范晴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圆管 汽车 防撞梁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圆管式汽车防撞梁,涉及一种防撞梁,在横梁(3)的两端分别设有左支架(5)和右支架(1),横梁(3)两端的左支架(5)和右支架(1)分别连接在底架骨架(8)后部的左纵梁(7)和右纵梁(4)下部,所述的横梁(3)为圆管结构,所述左支架(5)和右支架(1)下部的外缘面为弧形面;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圆管结构的横梁和两端本体为近半圆形结构的支架连接,当遇到障碍物时,能够减缓碰撞时的强度,防撞梁本体从而得到保护;当遇到较大坡度的路段,左右两个近半圆形结构的防撞支架也可以防止底盘拖底对动力系统造成的伤害,使客车底架得到了加强,横梁本身的防撞性得到了提高,同时保护了整车后部动力系统的安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主要涉及汽车防撞梁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圆管式汽车防撞梁。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汽车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汽车发生碰撞时,对乘员生命具有很大的威胁。为了提高汽车的碰撞安全性能,汽车的各个部件都需要做技术的提升设计。其中,防撞梁是汽车碰撞时的重要安全部件,其力学性能是决定设计的重要指标,在行驶过程中,由于不确定性,当遇到较大障碍物或坡道时,车辆底盘部件容易遇到剐蹭甚至被撞坏,此类剐蹭最常见的且影响较大的就是整车后段动力模块的变速箱及发动机被路面障碍物撞击,进而导致动力系统受损,严重时可能影响行驶安全,且后续维修困难,成本高。
目前行业内公交及公路车型,主要防撞结构都为方管结构,即活动梁大都采用方钢,左右两端采用方板连接,为平板连接结构,此结构防撞性能较差,遇到障碍物时与障碍物刚性碰撞,被撞击后易产生较大变形,很容易损坏活动梁本体,如何解决防撞梁被撞击后易变形的现象,便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背景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圆管式汽车防撞梁,通过采用圆管结构的横梁和两端本体为近半圆形结构的支架连接,当遇到障碍物时,能够减缓碰撞时的强度,防撞梁本体从而得到保护;当遇到较大坡度的路段,左右两个近半圆形结构的防撞支架也可以防止底盘拖底对动力系统造成的伤害,使客车底架得到了加强,横梁本身的防撞性得到了提高,同时保护了整车后部动力系统的安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圆管式汽车防撞梁,包括支架和横梁,在横梁的两端分别设有左支架和右支架,横梁两端的左支架和右支架分别连接在底架骨架后部的左纵梁和右纵梁下部,所述的横梁为圆管结构,所述左支架和右支架下部的外缘面为弧形面。
所述的新型圆管式汽车防撞梁,在横梁的两端分别焊接第一平板和第二平板,横梁的两端通过第一平板和第二平板与左支架和右支架连接。
所述的新型圆管式汽车防撞梁,在第一平板和第二平板上分别打孔,螺栓穿过第一平板和第二平板上的孔将横梁的两端分别与左支架和右支架螺栓连接。
所述的新型圆管式汽车防撞梁,左支架和右支架分别焊接在底架骨架的左纵梁和右纵梁的下表面。
所述的新型圆管式汽车防撞梁,所述的横梁距离地面的高度低于变速箱总成。
所述的新型圆管式汽车防撞梁,所述的横梁位于变速箱的前部。
所述的新型圆管式汽车防撞梁,所述的左支架和右支架为内部中空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圆管式汽车防撞梁,采用圆管结构的横梁和两端本体为近半圆形结构、下部外缘面为弧形面的支架连接,当遇到障碍物时,能够减缓碰撞时的强度,防撞梁本体从而得到保护;当遇到较大坡度的路段,左右两个近半圆形结构的防撞支架也可以防止底盘拖底对动力系统造成的伤害;
本实用新型横梁高度低于后段动力总成,即变速箱和发动机,在遇到障碍物时,先撞击到防撞横梁,起到保护后段动力总成的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金龙联合汽车工业(苏州)有限公司,未经金龙联合汽车工业(苏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43380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