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前纵梁总成后部连接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22034150.5 | 申请日: | 2019-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211568105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5 |
发明(设计)人: | 沈太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阿尔特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04 | 分类号: | B62D25/04;B62D25/20;B62D2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76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前纵梁 总成 后部 连接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前纵梁总成后部连接结构,属于汽车设计和制造的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的前纵梁总成后部连接结构,前纵梁总成由前纵梁内板和前纵梁外板焊接形成,前纵梁总成的前段通过焊接形成第一封闭腔体;前纵梁外板的后段中部形成有与前纵梁内板接触的加强筋并通过焊接在前纵梁总成的后端形成第二和第三封闭腔体;第二封闭腔体相对于前纵梁总成的前段向上倾斜并与所述A柱内板焊接固定;第三封闭腔体相对于前纵梁总成的前段向下倾斜并与门槛内板和门槛梁焊接固定。本实用新型的前纵梁总成后部连接结构在前部所受的力能够有效的向三个方向传递,从而可以有效分散碰撞载荷,显著提高碰撞的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设计和制造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前纵梁总成后部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如图1-2所示,在现有技术中,前纵梁是由前纵梁前段1和前纵梁后段2组成。前纵梁前段1和前纵梁后段2形成一个接近直线型的纵梁结构,车身受力主要是通过纵梁前段1到纵梁后段2向车后部传递。纵梁3和门槛边梁的连接主要通过的是纵梁连接板4,受轮胎包络面和冲压的影响,纵梁连接板4与纵梁3的连接角度接近于直角,通过纵梁前段到门槛梁的传力效果不好。上述结构纵梁与A柱没有连接,使纵梁前段所受的碰撞载荷无法直接传力到A柱上。所以这种前纵梁前段的结构不能够很好的分散载荷,无法最大限度的发挥门槛梁和A柱在正面碰撞的作用,所以需要设计一种新的前纵梁前段的结构来提高纵梁与边梁和A柱的连接。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前纵梁总成后部连接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前纵梁总成后部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前纵梁总成、门槛内板、门槛梁和A柱内板;所述前纵梁总成由前纵梁内板和前纵梁外板焊接形成,所述前纵梁总成的前段通过焊接在所述前纵梁内板和前纵梁外板之间形成第一封闭腔体;所述前纵梁外板的后段中部形成有与所述前纵梁内板接触的加强筋并通过焊接在所述前纵梁总成的后端形成第二封闭腔体和第三封闭腔体;所述第二封闭腔体相对于所述前纵梁外板的前段向上倾斜并与所述A柱内板焊接固定;所述第三封闭腔体相对于所述前纵梁外板的前段向下倾斜并与门槛内板和门槛梁焊接固定。
其中,所述前纵梁总成的前段为直线型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前纵梁总成后部连接结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前纵梁总成后部连接结构在前部所受的力能够有效的向三个方向传递,从而可以有效分散碰撞载荷,显著提高碰撞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前纵梁连接结构的第一视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的前纵梁连接结构的第二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前纵梁总成后部连接结构的第一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前纵梁总成后部连接结构的第一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前纵梁总成的拆解结构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前纵梁总成后部连接结构的碰撞力路径第一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前纵梁总成后部连接结构的碰撞力路径第二视图。
图8为图7沿着A-A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7沿着B-B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4沿着C-C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4沿着D-D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阿尔特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阿尔特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03415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车门铰链安装结构
- 下一篇:一种中药饮片蒸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