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双转向桥随动器布置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21621331.1 | 申请日: | 2019-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210733711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2 |
发明(设计)人: | 何晗;杜喜阳;王木生;李乾;陈泽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B35/00 | 分类号: | B60B35/00;B62D7/16;B62D7/20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黄行军;王亚萍 |
地址: | 430056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转向 桥随动器 布置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转向桥随动器布置结构。它包括转向机、随动器、第一转向桥、第二转向桥、第一垂臂、第二垂臂、第一拉杆和第二拉杆,所述第一垂臂中部与第二垂臂中部之间通过中间拉杆连接,所述中间拉杆的高度低于车架的上翼面的高度;所述第二垂臂上端位于随动器与车架之间;所述第二垂臂的上端、下端和中部沿平行于车架安装面的方向位于同一平面内,所述第二垂臂的上端、下端和中部沿垂直于车架安装面的方向位于同一平面内。本实用新型中间拉杆高度低于车架上翼面,可以缩小拉杆系统布置空间,中间拉杆由单根杆件组成,减少了装配零件种类,能有效简化装配流程,防止错装,从节省人力资源,降低人工成本。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转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转向桥随动器布置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功能的多元化,车架需要固定的零部件越来越多,对转向拉杆系统的布置也有更严苛的要求。目前双前桥转向拉杆系统装置主要由转向机1、随动器2、中间拉杆和垂臂组成,结构如图1、图2所示,其中间拉杆由第一中间拉杆12和第二中间拉杆13两段组成,第一中间拉杆12与第二中间拉杆13之间通过中间垂臂14连接,随动器主要作用是将转向机输出力矩传递到第二转向桥,并提供助力。此种布置方式第二中间拉杆13高度超出车架上翼面3.1高度,导致布置空间较大;且第二垂臂7、中间垂臂14的安装面间存在较大落差,带较大落差垂臂在长期力矩作用下,容易产生变形、断裂等失效情况;并且此布置方式拉杆较多,装配时不易区分,容易混装且装配工序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布置空间小的双转向桥随动器布置结构。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转向桥随动器布置结构,包括转向机、随动器、第一转向桥、第二转向桥、第一垂臂、第二垂臂、第一拉杆和第二拉杆,所述转向机和随动器间隔固定于车架的安装面上,所述转向机的输出轴与第一垂臂上端连接,第一垂臂下端与第一拉杆的一端连接,第一拉杆的另一端与第一转向桥的转向节臂连接;所述随动器的输出轴与第二垂臂上端连接,第二垂臂下端与第二拉杆的一端连接,第二拉杆的另一端与第二转向桥的转向节臂连接,所述第一垂臂中部与第二垂臂中部之间通过中间拉杆连接,所述中间拉杆的高度低于车架的上翼面的高度;所述第二垂臂上端位于随动器与车架之间;所述第二垂臂的上端、下端和中部沿平行于车架安装面的方向位于同一平面内,所述第二垂臂的上端、下端和中部沿垂直于车架安装面的方向位于同一平面内。
进一步地,所述中间拉杆为由单根杆件组成的整体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转向机的输入轴位于转向机顶部并沿第一垂臂下端朝向上端的方向布置,转向机的输出轴垂直于车架安装面并位于转向机与车架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转向机和随动器分别通过固定支架固定在车架上。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支架包括第一安装板、第二安装板和过渡连接板,所述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平行于车架的安装面,所述过渡连接板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的一端连接形成匚形结构,所述第一安装板固定于车架上,所述第二安装板用于固定转向机和随动器。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支架还包括第一支撑架,所述第一支撑架包括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和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连接在第一安装板与第二安装板之间,第一连接杆连接在第一支撑杆与第二支撑杆之间。
更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支架还包括第二支撑架,所述第二支撑架包括第三支撑杆和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三支撑杆连接在第一安装板与第二安装板之间,所述第二连接杆连接在第三支撑杆与过渡连接板之间。
本实用新型中间拉杆高度低于车架上翼面,可以缩小拉杆系统布置空间,中间拉杆由单根杆件组成,减少了装配零件种类,能有效简化装配流程,防止错装,从节省人力资源,降低人工成本;第一垂臂和第二垂臂采用直线型平板结构,结构简单,加工方便,每个垂臂的安装面在同一平面内,没有较大落差,可以有效降低大落差垂臂赔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未经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62133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