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气化列车受电弓碳滑板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1332641.1 | 申请日: | 2019-08-16 |
公开(公告)号: | CN210970700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0 |
发明(设计)人: | 王安斌;马子彦;吴安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L5/18 | 分类号: | B60L5/18;B60L5/20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陈源源 |
地址: | 20162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气化 列车 受电弓碳 滑板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气化列车受电弓碳滑板装置,包括碳滑板、固定架、滑板安装座、天平支撑架和横托架,所述碳滑板安装在固定架内形成碳滑板模块,碳滑板模块的两端安装在滑板安装座上,所述滑板安装座通过天平支撑架安装在横托架上,所述的横托架连接受电弓,还包括沿着碳滑板模块长度方向安装的振动转换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能够控制受电弓网接触力的波动及碳滑板的振动幅值,实现了碳滑板结构振动能量转移及转换,控制弓网相对异常动态颤振,从而降低受电弓碳滑板的接触摩擦损耗,并提高受电平稳性,改善受流质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气化列车受电弓领域,尤其是涉及种电气化列车受电弓碳滑板装置。
背景技术
电气化铁路运输车辆的动力采用驱动电机系统,受电弓是轨道交通列车受流装置,安装在机车车顶上,是电气化列车从接触网取得电能的关键电器设备之一。受电弓结构一般包括滑板条和天平支撑及横托架的弓头系统、平衡杆、上臂杆、下臂杆、拉杆和底架等,为了满足受流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需要受电弓与接触网(导线)保持良好的跟随性。
在列车正常运营行驶过程中,由于轨道的不平顺性及车轮多边形和轮轨粗糙度等轮轨滚动动态对车辆的激励及车辆系统本身动力系统激励等引起车体不同幅度及不同频率的振动,该振动就会通过车体直接传播到受电弓底座上,进而引起受电弓的振动。同时受电弓与接触网的滑行及摆动和难免的弓网冲击激励也引起受电弓的振动,由于这种复杂的振动及滑板条的动态特性在受电弓碳滑板的不同位置造成弓网接触力幅值及相对滑动幅值动态波动,这种在不同位置的不同动态波动将产生碳滑板的不均匀磨耗,振动引起的动态接触力及动态相对滑动位移也大大地加快了碳滑板的磨损速度。虽然受电弓的弓形结构及阻尼系统可以隔离及吸收缓解部分较高频率的振动,但对中低频(低于200HZ)的振动不能有效隔离和吸收,这就造成碳滑板与接触导线的高幅值振动,使受电弓碳滑板异常磨耗,甚至导致弓网事故;碳滑板异常磨耗,严重的在地铁运营线路中碳滑板寿命从正常的一般80个星期(1年半)降到不到1个星期,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去频繁更换,同时也是巨大的安全隐患。
目前,城市轨道交通的地下线路,广泛采用刚性接触网,由于刚性接触网与柔性接触网相比弹性小,弓网的跟随性变差,相对于柔性接触网,刚性接触网在受电弓振动的时,造成的危害更大。当前,城市轨道交通碳滑板超磨(异常磨损)现象较普遍,这种现象造成轨道交通运营的安全隐患及成本的加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电气化列车受电弓碳滑板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电气化列车受电弓碳滑板装置,包括碳滑板、固定架、滑板安装座、天平支撑架和横托架,所述碳滑板安装在固定架内形成碳滑板模块,碳滑板模块的两端安装在滑板安装座上,所述滑板安装座通过天平支撑架安装在横托架上,所述的横托架连接受电弓,还包括沿着碳滑板模块长度方向安装的振动转换器。
进一步地,所述的振动转换器包括至少一个调频谐振动力阻尼单元,其中,每个调频谐振动力阻尼单元包括谐振弹簧机构和谐振质量机构,所述的谐振弹簧机构包裹谐振质量机构。
进一步地,所述的振动转换器包括至少一个调频谐振动力阻尼单元,其中,每个调频谐振动力阻尼单元包括谐振弹簧机构和谐振质量机构,所述的谐振弹簧机构和谐振质量机构间隔层叠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的谐振弹簧机构为具有复刚度阻尼特性的粘弹材料。
进一步地,所述的每个调频谐振动力阻尼单元安装在固定架的下方;或者固定架内设有内腔,调频谐振动力阻尼单元安装在内腔内。
进一步地,所述的调频谐振动力阻尼单元为颗粒状碰撞体,每个颗粒状碰撞体由谐振弹簧机构包裹谐振质量机构形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未经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33264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