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狭窄空间的减震器有效
申请号: | 201921102842.2 | 申请日: | 2019-07-15 |
公开(公告)号: | CN211039508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7 |
发明(设计)人: | 李晓宇;孟翔;彭劲;樊宁;张桂尚;李令涛;蔡灿;吴楠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云鹤安道拓汽车座椅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13/00 | 分类号: | F16F13/00 |
代理公司: | 合肥天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15 | 代理人: | 娄岳 |
地址: | 230601 安徽省合***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狭窄 空间 减震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狭窄空间的减震器,包括上框架、下框架、升降机构,以及设置于上框架和下框架之间的减震组件,所述升降机构包括竖立交叉形成剪式结构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一端与下框架以可旋转方式连接且另一端与上框架以可滑转方式连接,所述第二支架一端与上框架以可旋转方式连接且另一端与下框架以可滑转方式连接,通过升降机构、减震组件的合理布置,使减震器尺寸更小的同时,保证了其合理的减震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涉及减震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狭窄空间的减震器。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的蓬勃发展,汽车普及程度越来越高,人们对出行过程中乘坐座椅的舒适性及功能性要求越来越高,带有减震的的座椅应运而生,特别是当汽车行驶在颠簸路段,带有减震器的座椅可以大大降低乘员的颠簸感,提升了乘员的舒适性。
现有技术中的减震器由于其结构限制,仅通过缩小其尺寸无法满足减震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狭窄空间的减震器,通过升降机构、减震组件的合理布置,使减震器尺寸更小的同时,保证了其合理的减震效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狭窄空间的减震器,包括上框架、下框架、升降机构,以及设置于上框架和下框架之间的减震组件,所述升降机构包括竖立交叉形成剪式结构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一端与下框架以可旋转方式连接且另一端与上框架以可滑转方式连接,所述第二支架一端与上框架以可旋转方式连接且另一端与下框架以可滑转方式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减震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弹簧,以及具有活塞杆和缸体的阻尼器,所述弹簧一端与上框架固定连接且另一端与下框架固定连接,所述缸体与下框架以可旋转的方式连接,所述活塞杆与上框架以可滑转的方式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上框架、下框架包括对称布置的横梁以及用于连接横梁且布置在横梁两端的纵梁。
进一步地,所述上框架的横梁的相对一侧设有上滑轨,所述下框架的横梁的相对一侧设有下滑轨,所述减震器还包括能够相对于上滑轨滑动和转动的上滑动杆和能够相对于下滑轨滑动和转动的下滑动杆,所述上滑动杆两端布置于上滑轨内,所述下滑动杆两端布置于下滑轨内,所述第一支架靠近上框架一端与上滑动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靠近下框架一端与下滑动杆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上滑动杆上固设有阻尼器安装板,所述活塞杆与阻尼器安装板通过销轴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上滑动杆、下滑动杆两端安装有防磨套。
进一步地,所述减震组件包括第一弹簧、第二弹簧,所述上框架下表面的第一位置处安装有第一上弹簧安装座且第二位置处安装有第二上弹簧安装座,所述下框架上表面的第三位置处安装有第一下弹簧安装座且第四位置处安装有第二下弹簧安装座,所述第一位置和第三位置以这种方式设置:将第一弹簧两端分别与第一上弹簧安装座和第一下弹簧安装座固定连接且第一弹簧的轴线与上框架下表面垂直,所述第二位置和第四位置以这种方式设置:将第二弹簧两端分别与第二上弹簧安装座和第二下弹簧安装座固定连接且第二弹簧的轴线与上框架下表面垂直。
进一步地,所述上框架上设有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所述下框架设有第三定位孔和第四定位孔,所述第一上弹簧安装座设有第一安装座定位孔、所述第二上弹簧安装座设有第二安装座定位孔,所述第一下弹簧安装座设有第三安装座定位孔,所述第二下弹簧安装座设有第四安装座定位孔,所述第一定位孔、第一安装座定位孔、第三定位孔、第三安装座定位孔同轴布置且孔径大小相同,所述第二定位孔、第二安装座定位孔、第四定位孔、第四安装座定位孔同轴布置且孔径大小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下框架上表面固设有防撞件,所述上框架受力靠近下框架且通过防撞件的推动作用停止靠近下框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云鹤安道拓汽车座椅有限公司,未经合肥云鹤安道拓汽车座椅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10284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