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路轨全断面智能探伤机器人有效
申请号: | 201920823199.6 | 申请日: | 2019-06-03 |
公开(公告)号: | CN210258430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07 |
发明(设计)人: | 李成辉;王国良;胡吉;亓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西南交大高铁轨道设备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K9/08 | 分类号: | B61K9/08;G01N29/04;G01N29/265 |
代理公司: | 成都东唐智宏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61 | 代理人: | 罗言刚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路轨 断面 智能 探伤 机器人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路轨全断面智能探伤机器人,包括:车体、动力舱、数据舱、M个主移动部、N个次移动部,减速机、驱动电机、蓄电池、P个超声相控阵探测装置、数据处理模块、数据传输模块;主移动部包括:车轮一、转动轴一、2个轴承;次移动部包括:斜杆、车轮二、转动轴二、液压伸缩缸一;所述动力舱设置在车体下部,数据舱设置在车体上部,M个主移动部设置在动力舱的下部,减速机和驱动电机设置在动力舱内。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车体、动力舱、数据舱、M个主移动部、N个次移动部实现了对轨道高效率、高精度的探测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器人,特别是指一种路轨全断面智能探伤机器人。
背景技术
现有的路轨探伤方式只能对钢轨头部及腰部竖直面以下部位(即传统的I区、II区),对轨底两侧三角区探伤处于盲区,不能及时有效进行探伤扫查,致使理论上有30%左右的钢轨截面伤损状态处于未知状态,但从钢轨受力状况进行分析,轨底面处于拉压应力区情况更为复杂,受拉压剪切作用尤为显著。据不完全统计,由于传统探伤盲区所导致的断轨事件占到70%左右,由于近年来各工务站段单位对探伤工作的重视,探伤仪灵敏度提高、操作手技能培训加强以及伤损回放等一系列措施的加强,I、II区伤损所导致的断轨事件会进一步降低,从而在理论上反而会出现轨底三角区伤损导致断轨事件概率的提升。
通过分析对轨头I区传统探伤设备的使用情况,探伤设备探头趋于理想化,对标准探头探伤反射接收及扫查率在95%左右,但是,操作手在推行过程中稳定性不好,即理论上的扫查率会进一步降低,其断面扫查率在65%左右。再由于现场钢轨头部往往是磨耗性轨头踏面,探头扫查范围在固定式的情况下,会更容易导致失耦现象,出现漏探事件。
基于以上情况,亟需一种路轨全断面智能探伤机器人,以解决以上传统探测方式扫查率低,探测效率低下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路轨全断面智能探伤机器人,包括:
车体、动力舱、数据舱、M个主移动部、N个次移动部,减速机、驱动电机、蓄电池、P个超声相控阵探测装置、数据处理模块、数据传输模块;主移动部包括:车轮一、转动轴一、2个轴承;次移动部包括:斜杆、车轮二、转动轴二、液压伸缩缸一;
所述动力舱设置在车体下部,数据舱设置在车体上部,M个主移动部设置在动力舱的下部,减速机和驱动电机设置在动力舱内,车轮一通过转动轴一与2个轴承连接,轴承设置在动力舱内,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减速机的输入轴连接,减速机的输出轴与转动轴一连接,蓄电池设置在动力舱内,N个次移动部设置在动力舱的底部,斜杆的上端与动力舱铰接,液压伸缩缸一的两端分别铰接动力舱和斜杆,车轮二通过转动轴二设置在斜杆上,P个超声相控阵探测装置设置在动力舱的底部,数据处理模块和数据传输模块设置在数据舱内,超声相控阵探测装置与数据处理模块信号连接,数据传输模块与数据处理模块信号连接,所述M、N、P均大于1。
优选地,还包括:增强天线,所述增强天线与数据传输模块连接。
优选地,还包括:Q个通气孔,所述Q个通气孔设置在动力舱的两侧,所述Q大于1。
优选地,还包括:R个液压伸缩缸二、R个移动轮,所述R个液压伸缩缸二设置在车体的底部,移动轮设置在液压伸缩缸二的底部,所述R大于1。
优选地,还包括:N个把手,所述N个把手设置在车体的两侧。
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西南交大高铁轨道设备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成都西南交大高铁轨道设备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82319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旅游规划设计用图板架
- 下一篇:充电弓及受电弓的电极排布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