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混合式气体发生器有效
申请号: | 201920667181.1 | 申请日: | 2019-05-10 |
公开(公告)号: | CN210101579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21 |
发明(设计)人: | 王威 | 申请(专利权)人: | 均胜汽车安全系统(湖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21/264 | 分类号: | B60R21/264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3104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混合式 气体 发生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混合式气体发生器,包括燃烧腔体、与燃烧腔体一端连接的排气管以及电点火器,其特征是所述燃烧腔体内表面设有至少两个插板,所述插板一端与燃烧腔体内表面连接,其自由端与燃烧腔体内表面存在间距。本实用新型增加了传火药与产气药接触面积,使得产气药完全燃烧时间更短,同时产气药与传火药分舱室放置,减小了对燃烧腔体壁的冲击。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安全气囊系统,尤其是涉及一种新型混合式气体发生器。
背景技术
安全气囊是汽车上非常重要的安全装置,在汽车发生事故时,能够有效减小事故对人体的伤害,从而保护驾驶者及乘车者的生命安全。安全气囊中的气体主要由气体发生器产生,气体发生器主要包括:安全气囊气体发生器:在汽车安全气囊系统中产生并释放气体的部件。燃烧室:气体发生器中供产气药(火药)的燃烧容腔。产气药/产气剂:主要的气体提供源,通过快速的燃烧化学反应,将固体化学物质转化为气体。现有技术,例如,一种在中国专利文献上公开的“一种安全气囊气体发生器”,其公告号CN203391723U,包括包括下壳体、传火药杯、点火管、传火药、下腔产气药、上壳体、排气口、过滤器、上腔产气药、隔板、通孔、传火药杯排气口,下壳体与上壳体配合形成封闭腔体,下壳体与上壳体之间设有隔板,隔板将封闭腔体分隔成独立的下燃烧室和上燃烧室,下燃烧室内安装有传火药杯,下燃烧室内在传火药杯的外部填充有下腔产气药,传火药杯内设有点火管和传火药,传火药杯上设有至少一个传火药杯排气口,上燃烧室内安装有过滤器,过滤器内腔内填充有上腔产气药。该技术中传火药与产气药接触面积较小,由传火药将点爆能量传递至产气药,最终使得产气药完全燃烧的过程,需要较长时间,影响了安全气囊的打开速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传火药与产气药之间接触面积小导致能量传递效率低,产气药燃烧不充分的问题,提供一种新型混合式气体发生器,增加了传火药与产气药之间的接触面积,缩短了产气药完全燃烧需要的时间,同时使得产气药燃烧更充分,缩短了安全气囊打开时间。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混合式气体发生器,包括燃烧腔体、与燃烧腔体一端连接的排气管以及电点火器,其特征是所述燃烧腔体内表面设有至少两个插板,所述插板一端与燃烧腔体内表面连接,其自由端与燃烧腔体内表面存在间距。传火药作用是将电点火管的电火花能量放大,并传递至产气药。产气药被点爆并且燃烧产生大量气体,气体通过排气管进入安全气囊,使得安全气囊展开。在燃烧腔体中放置插板,插板交错连接在燃烧腔体内表面某一面以及其相对面,形成互相连通的间隔舱室,相邻舱室内分别放置产气药以及传火药,使得产气药与传火药形成三明治层叠结构,由于插板自由端与燃烧腔体内表面存在间距,因此产气药与传火药之间存在接触部分,能够传递能量。三明治结构的产气药与传火药排布方式使得每一块产气药都能够接触两块传火药,提高了传火药与产气药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以及产气药的燃烧速度。同时将产气药与传火药分别放置在若干舱室中,每一次点爆其冲击波都被约束在舱室范围内,并且并不会在同一刻点爆,减小了对燃烧腔体壁的冲击作用。
作为优选,所述插板设有若干通孔,所述通孔靠近插板与燃烧腔体连接端分布较少,通孔靠近插板自由端分布较多。通孔增加了插板两边舱室的连通路径,使得传火药与产气药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提高,通孔的分布会影响插板结构强度,越靠近插板与燃烧腔体之间的连接部分,通孔分布越少,越靠近插板自由端通孔分布越多,增加了插板自身结构强度以及与燃烧腔体之间的连接强度,避免连接处开孔较多造成的插板强度不足。
作为优选,所述燃烧腔体内表面布设有导火索,所述导火索一端连接电点火管。导火索主要作用是快速传递电点火管的能量,由于导火索导燃速度极快,将导火索一端连接电点火管,其余部分依次连接各放置传火药的舱室,在电点火管发出电火花后,导火索在极短时间内将能量传递至各传火药,使得传火药在极短时间内全部被点爆并燃烧,缩短了产气药被点爆并完全燃烧的时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均胜汽车安全系统(湖州)有限公司,未经均胜汽车安全系统(湖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66718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玻璃缺陷标记设备
- 下一篇:汽车前制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