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整车气密性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20485734.1 | 申请日: | 2019-04-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9972134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21 |
发明(设计)人: | 尹敏;孙海啸;施建东;李令宇;吴茂沅;刘佳元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卡尔森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J5/04 | 分类号: | B60J5/04;B60J10/86 |
代理公司: | 33266 杭州融方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沈相权 |
地址: | 311201 浙江省杭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密封胶条 外夹板 内圈 凸块 气密性结构 车门 正面固定 卡槽 整车 本实用新型 表面固定 表面设置 侧面设置 紧固螺栓 内圈表面 固定孔 两侧面 外侧面 紧固 扣接 外夹 保证 | ||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气密性结构技术领域,且公开了整车气密性结构,包括车门,所述车门的正面固定安装有内圈,所述内圈的外表面设有凸块一,所述内圈的外表面且位于凸块一的外表面固定安装有密封胶条,所述密封胶条的内外两侧面均开设有卡槽,所述密封胶条的外表面且位于外侧卡槽的表面固定安装有外夹板,所述外夹板的内侧面设置有凸块二,所述外夹板和内圈的正面均开设有固定孔,所述外夹板的外侧面且位于车门的正面固定安装有外圈。该种整车气密性结构,通过内圈表面设置的凸块一与外夹块表面设置的凸块二扣接在一起,同时利用外圈与紧固螺栓将外夹板、密封胶条和内圈紧固在一起,在保证密封胶条安装牢靠的同时也便于密封胶条的更换。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气密性结构技术领域,具体为整车气密性结构。
背景技术
车辆的气密性是检验车辆品质的一项重要指标,气密性好的车辆在形式的时候驾驶室内无噪声,能够保证驾驶员专心于驾驶,且能够保证车内空调的制冷或制热效率。
现有的车辆气密性结构主要安装于车门的内侧面,一般采用的是密封胶条与涂胶相互配合,将密封胶条直接粘贴在车门表面,这种方式容易除出现涂胶干燥失效,而使密封胶条脱落的情况,且更换需要再次涂胶,更换麻烦,部分密封结构采用将密封胶条安装在卡槽内部,通过逆向锯齿与胶条之间的摩擦起到固定的作用,这种方式无法保证密封胶条安装的牢固,当车门开合次数较多时,密封胶条容易脱落,且密封胶条的接口处一般不作处理,当车门受到冲击的时候,胶条内部的空气受压溢出,使得车门对胶条产生挤压,增快密封胶条的损耗。
实用新型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整车气密性结构,具备机械卡扣式密封胶条固定结构能够将密封胶条牢靠固定、螺纹固定便于更换密封胶条、密封胶条接口处通过密封将胶条内部的空气锁死、避免胶条因内部空气溢出而受挤压、延长密封胶条的使用寿命等优点,解决了常见的车辆气密性结构使用涂胶粘贴密封胶条容易出现涂胶干燥失效胶条脱落、不便于更换、密封胶条内部的空气受压溢出而使密封胶条直接受挤压、缩短密封胶条使用寿命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充气弹出式安全气囊、在车辆受到猛烈冲击的时候能够自动检测冲击力度并主动充气弹出、保护乘客的颈部、电动式按摩爪有效地对乘客的腿部进行按摩,改善了乘客的乘车体验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整车气密性结构,包括车门,所述车门的正面固定安装有内圈,所述内圈的外表面设有凸块一,所述内圈的外表面且位于凸块一的外表面固定安装有密封胶条,所述密封胶条的内外两侧面均开设有卡槽,所述密封胶条的外表面且位于外侧卡槽的表面固定安装有外夹板,所述外夹板的内侧面设置有凸块二,所述外夹板和内圈的正面均开设有固定孔,所述外夹板的外侧面且位于车门的正面固定安装有外圈,所述外圈的外侧面开设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的内部且位于外圈的外侧面螺纹套接有紧固螺栓。
优选的,所述凸块一的形状为双三角形。
优选的,所述外夹板与车门之间接触但不固定,所述外夹板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所述外夹板分别与密封胶条的上下左右四个面相对应。
优选的,所述凸块二和凸块一的形状和位置均与卡槽相适配。
优选的,所述密封胶条的首尾接口处固定安装有密封块,所述密封块的顶面和底面均开设有密封孔,所述密封孔的尺寸与密封胶条顶部的尺寸相同,所述密封块的外表面且位于外夹板和内圈的正面固定卡接有固定卡扣,所述固定卡扣的底脚处开设有通孔,所述紧固螺钉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通孔以固定卡扣为中心呈对称分布,所述通孔和固定孔的内部且位于固定卡扣的正面螺纹套接有紧固螺钉。
优选的,所述螺纹孔的数量为八个,八个所述螺纹孔两个一组共分为四组,每组所述螺纹孔的位置均与每个外夹板相对应。
(三)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对比,本实用新型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卡尔森汽车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卡尔森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48573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