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动汽车能源控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20376368.6 | 申请日: | 2019-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210191176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27 |
发明(设计)人: | 陆玉正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晓庄学院 |
主分类号: | B60L50/60 | 分类号: | B60L50/60;B60L53/80;B60L58/10;B60L15/20;B60W30/18;B60W50/00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李倩 |
地址: | 211171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动汽车 能源 控制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动汽车能源控制系统,包括行车控制回路、制动控制回路、驱动系统以及供能动力系统;其中,行车控制回路包括行车控制器、逆变器、直流母线、集成电池组升压器和可更换电池组升压器;制动控制回路包括制动控制器、整流器、直流升压器、吸收电容器和直流降压器;驱动系统为驱动电机;供能动力系统由并联的集成电池组和可更换电池组组成。本实用新型能源控制系统的供能动力系统由并联的集成电池组和可更换电池组组成,两组电池组一方面能够保证电动汽车稳定的运行,一方面由于可更换电池组可进行快速便捷的更换,从而可高效为电动汽车充电。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汽车能源控制系统,还涉及上述电动汽车能源控制系统的行车控制方法和制动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电动汽车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根据目前电动汽车的发展来看,电动汽车对传统汽车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原有的传统燃油车的整体技术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电动汽车发展目前还属于初期,最主要的原因是充电问题,包括充电桩的基础设施建设、充电时间长、充电功率需求大等问题。
目前我国很多的风电、光伏发电没有大规模的并网运行,主要原因是由于这些新能源不稳定,大规模并网后,对电网的冲击过大,影响电网安全。电动汽车大规模充电,也会对电网产生一定的安全问题。因此,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技术提供电能,给电动汽车充电是当前有效的能源综合利用途径。因此,电动汽车可以采用更换电池的方法,将更换下的电池用新能源发电技术获得电能或在电网用电低谷时进行充电,一方面可解决新能源发电大规模并网所带来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高效的给电动汽车充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动汽车能源控制系统,该能源控制系统的供能动力系统由并联的集成电池组和可更换电池组组成,两组电池组一方面能够保证电动汽车稳定的运行,一方面由于可更换电池组可进行快速便捷的更换,从而可高效(利用新能源)为电动汽车充电。
本实用新型还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上述电动汽车能源控制系统的行车控制方法和制动控制方法,本实用新型的控制方法能够优化系统对电能的使用,实现对两组电池组供电和充电的协调,从而有效的保护两组电池组,防止电池组过充电或过放电。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电动汽车能源控制系统,包括行车控制回路、制动控制回路、驱动系统以及供能动力系统;其中,行车控制回路包括行车控制器、逆变器、直流母线、集成电池组升压器和可更换电池组升压器;制动控制回路包括制动控制器、整流器、直流升压器、吸收电容器和直流降压器;驱动系统为驱动电机;供能动力系统由并联的集成电池组和可更换电池组组成;
行车控制回路中,行车控制器作为控制终端,供能动力系统通过集成电池组升压器和可更换电池组升压器将电能传输给直流母线,直流母线通过逆变器将电能传输给驱动电机,驱动电机转动带动与其传动连接的车轮转动;
制动控制回路中,制动控制器作为控制终端,供能动力系统停止对驱动电机传输电能,驱动电机在惯性下继续转动,此时驱动电机运行在制动状态下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转动的电机产生的电能通过整流器整流后,依次通过直流升压器、吸收电容器和直流降压器给供能动力系统充电。
其中,集成电池组的电能输出端与集成电池组升压器连接,可更换电池组的电能输出端与可更换电池组升压器连接,可更换电池组升压器与集成电池组升压器以并联的方式将电能输出给直流母线。
其中,所述集成电池组是由锂离子电池构成,其集成安装在电动汽车底盘上;可更换电池组由锂离子电池构成,安装在电动汽车后备箱的专门支架上。
其中,所述直流降压器由降压型直流变换器构成,其将吸收电容器输出的电压进行降压,降压后分成两路,一路输出给集成电池组充电,另一路输出给可更换电池组充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晓庄学院,未经南京晓庄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37636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双向推拉式耐高温门传动结构
- 下一篇:装配式涵洞模板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