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智能化多功能两指仿生灵巧手有效
申请号: | 201920351551.0 | 申请日: | 2019-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9682214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26 |
发明(设计)人: | 李智国;毛雨潇;邹卓霖;柴鹏鹏;陈小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B25J15/00 | 分类号: | B25J15/00;B25J15/02 |
代理公司: | 61215 西安智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段俊涛<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 |
地址: | 712100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拇指 抓取 牵引绳 食指 拖动 微直流电机 机械系统 灵巧手 近节 远节 抓握 精密 供电系统 人体测量学 非结构化 控制系统 模式适应 平行平面 数据获得 形状目标 长度比 卷线筒 连接件 灵巧性 绕线柱 智能化 饼状 指节 参考 释放 | ||
1.一种智能化多功能两指仿生灵巧手,包括机械系统、供电系统和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械系统包括食指(1)、连接件(2)和拇指(3),所述食指(1)包括依次连接的食指远节(1-1)、食指中节(1-2)、食指近节(1-3)以及食指掌节(1-4),相邻节之间分别通过一个子母螺纹铆钉一(1-5)铰接;所述拇指(3)包括依次连接的拇指远节(3-1)、拇指近节(3-2)以及拇指掌节(3-4),相邻节之间分别通过一个子母螺纹铆钉二(3-5)铰接,拇指掌节(3-4)的外侧面设置有固定端(3-3);食指掌节(1-4)通过一个子母螺纹铆钉一(1-5)与连接件(2)的一端铰接,拇指掌节(3-4)通过一个子母螺纹铆钉二(3-5)与连接件(2)的另一端铰接,连接件(2)的外侧连接带有上盖(20)的箱体(8),牵引绳一(4)的一端固定于卷线筒一(6)上,另一端依次通过拇指掌节(3-4)、拇指近节(3-2)和拇指远节(3-1)中的穿线孔后将这三者串联,固定于拇指远节(3-1);牵引绳二(5)的一端固定于卷线筒二(18)上,另一端通过连接件(2)上的穿线孔后固定于固定端(3-3);牵引绳三(16)的一端固定于卷线筒上,另一端依次通过食指掌节(1-4)、食指近节(1-3)、食指中节(1-2)和食指远节(1-1)中的穿线孔后将这四者串联,固定于食指远节(1-1);其中卷线筒一(6)、卷线筒二(18)和卷线筒三均设置于箱体(8)中;
所述控制系统包括与卷线筒一(6)连接的微直流电机一(7)、与卷线筒二(18)连接的微直流电机二(17)以及与卷线筒三连接的微直流电机三(9),计算机(11)通过控制器(12)和驱动器(13)操控微直流电机一(7)、微直流电机二(17)和微直流电机三(9)的转动,进而控制卷线筒一(6)、卷线筒二(18)和卷线筒三的卷线动作;
所述供电系统包括蓄电池(10),蓄电池(10)通过稳压与变压模块(14)与控制系统中的用电部件连接为其供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智能化多功能两指仿生灵巧手,其特征在于,所述食指掌节(1-4)的背面与食指近节(1-3)的背面之间连接有弹力绳对一(1-6),食指近节(1-3)的背面与食指中节(1-2)的背面之间连接有弹力绳对二(1-7),食指中节(1-2)的背面与食指远节(1-1)的背面之间连接有弹力绳对三(1-8);所述拇指掌节(3-4)的背面与拇指近节(3-2)的背面之间连接有弹力绳对四(3-7),拇指近节(3-2)的背面与拇指远节(3-1)的背面之间连接有弹力绳对五(3-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智能化多功能两指仿生灵巧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拇指掌节(3-4)与连接件(2)铰接的子母螺纹铆钉二(3-5)上安装有扭簧(3-6)。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智能化多功能两指仿生灵巧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8)中还设置有4个绕线柱(19),分别为绕线柱一(19-1)、绕线柱二(19-2)、绕线柱三(19-3)和绕线柱四(19-4),牵引绳一(4)出拇指掌节(3-4)的穿线孔后,依次经绕线柱一(19-1)和绕线柱二(19-2),固定于卷线筒一(6)上;牵引绳二(5)出连接件(2)的穿线孔后,依次经绕线柱一(19-1)和绕线柱二(19-2),固定于卷线筒二(18)上;牵引绳三(16)出食指掌节(1-4)的穿线孔后,依次经绕线柱四(19-4)和绕线柱三(19-3),固定于卷线筒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智能化多功能两指仿生灵巧手,其特征在于,以拇指(3)的方向为下,食指(1)的方向为上,则卷线筒一(6)在绕线柱一(19-1)和绕线柱二(19-2)的下方,卷线筒二(18)、线柱四(19-4)和绕线柱三(19-3)均在绕线柱一(19-1)和绕线柱二(19-2)的上方,绕线柱四(19-4)在绕线柱三(19-3)的上方,牵引绳一(4)从绕线柱一(19-1)和绕线柱二(19-2)的上方绕过,牵引绳二(5)从绕线柱一(19-1)和绕线柱二(19-2)的下方绕过,牵引绳三(16)从绕线柱四(19-4)的下方和绕线柱三(19-3)的上方绕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未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351551.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夹取轨道扣件的机械手装置
- 下一篇:一种机械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