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及抗扭拉杆有效
申请号: | 201920321630.7 | 申请日: | 2019-03-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9776143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13 |
发明(设计)人: | 胡培龙;曾肇豪;刘迎龙;冼鸿威;刘泰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5/12 | 分类号: | B60K5/12;G06F17/50 |
代理公司: | 44224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唐利;曾旻辉 |
地址: | 510030 广东省广州市越***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衬套 通孔 橡胶体 抗扭 拉杆 包覆 杆体 内壁 内管 贴附 外壁 压入 本实用新型 动力总成 悬置系统 外管 汽车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及抗扭拉杆,抗扭拉杆包括杆体、第一衬套及第二衬套,在杆体的相对两端分别开设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第一橡胶体包覆于第一内管的外侧形成第一衬套,将第一衬套压入第一通孔内,且第一橡胶体的外壁贴附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内壁,第二橡胶体包覆于第二内管的外侧形成第二衬套,将第二衬套压入第二通孔内,且第二橡胶体的外壁贴附于第一通孔的内壁形成抗扭拉杆,因此上述抗扭拉杆省去了外管,组件较少,重量较轻。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抗扭拉杆及其刚度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抗扭拉杆作为悬置元件在汽车的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中,抗扭拉杆的一端与动力总成相连,另一端与车身或副车架相连。
传统的抗扭拉杆的结构一般为杆体的两端均压入橡胶衬套,组件较多,重量较重。抗扭拉杆的刚度设计一般直接通过有限元分析对其进行刚度计算,由于数据复杂,分析工作量大,因此计算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组件较少、重量较轻的抗扭拉杆,及应用有该抗扭拉杆的汽车及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并提供一种可以有效提高计算效率的抗扭拉杆的刚度设计方法。
一种抗扭拉杆,包括:
杆体,所述杆体的相对两端分别开设有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
第一衬套,包括第一橡胶体及第一内管,所述第一橡胶体包覆于所述第一内管的外侧,所述第一橡胶体的外壁贴附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内壁;及
第二衬套,包括第二橡胶体及第二内管,所述第二橡胶体包覆于所述第二内管的外侧,所述第二橡胶体的外壁贴附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内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杆体采用型材制成,所述第一通孔及所述第二通孔通过挤压工艺成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橡胶体与所述杆体及所述第一内管硫化为一体结构,所述第二橡胶体与所述第二内管硫化为一体结构后压入所述第二通孔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杆体的相对两端之间还开设有第一减重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橡胶体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包覆部、第二包覆部及连接部,所述第一包覆部包覆在所述第一通孔的内壁上,所述第二包覆部包覆在所述内管的外壁上,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包覆部及第二包覆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包覆部向靠近所述第二包覆部的方向凸出形成有第一凸起;和/或
所述第二包覆部向靠近所述第一包覆部的方向凸出形成有第二凸起。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内管包括一体成型的管孔部及增强部,所述第一内管的管孔开设于所述管孔部上,所述增强部用于增加所述第一内管的强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内管的外周缘还突出形成有凸部。
上述抗扭拉杆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在杆体的相对两端分别开设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第一橡胶体包覆于第一内管的外侧形成第一衬套,将第一衬套压入第一通孔内,且第一橡胶体的外壁贴附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内壁,第二橡胶体包覆于第二内管的外侧形成第二衬套,将第二衬套压入第二通孔内,且第二橡胶体的外壁贴附于第一通孔的内壁形成抗扭拉杆,因此上述抗扭拉杆省去了外管,组件较少,重量较轻。
一种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包括动力总成、如上任一项所述的抗扭拉杆及车身或车架,所述杆体开设有第一通孔的一端与所述动力总成相连,所述杆体开设有第二通孔的一端与所述车身或车架相连。
一种汽车,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的抗扭拉杆或者如上所述的动力总成悬置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32163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