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触控面板有效
申请号: | 201920233738.0 | 申请日: | 2019-02-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9911940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07 |
发明(设计)人: | 张羽;吴和虔;纪贺勋;许良珍 | 申请(专利权)人: | 宸美(厦门)光电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41 | 分类号: | G06F3/041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61009 福建省厦门市***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周边区 米线 引线部件 周边引线 承载板 可视区 金属 第一连接部 第一基板 本实用新型 触控面板 导电胶层 电性连接 镂空 感测部 图案化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触控面板,具有可视区和周边区,并包含第一基板;第一金属奈米线层,形成于第一基板的表面,并经图案化后包含对应位于可视区的第一感测部及对应位于周边区的第一连接部;第一引线部件,包含第一承载板及第一周边引线,第一承载板对应位于周边区,并且对应于可视区为镂空设计,第一周边引线形成于第一承载板靠近第一金属奈米线层之侧的表面;第一导电胶层,设置于第一金属奈米线层和第一引线部件之间,并对应位于周边区,电性连接第一连接部及第一周边引线,并固定第一引线部件于第一金属奈米线层。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触控面板。
背景技术
由于透明导体可同时具有光穿透性与适当的导电性,因而可应用于显示面板或触控面板相关的装置中。一般而言,透明导体可以是各种金属氧化物,例如氧化铟锡(IndiumTin Oxide,ITO)、氧化铟锌(Indium Zinc Oxide,IZO)、氧化镉锡(Cadmium Tin Oxide,CTO)或掺铝氧化锌(Aluminum-doped Zinc Oxide,AZO)。然而,这些金属氧化物薄膜的某些特性已经受到挑战,例如可挠性不足。在部份情况下,经图案化的金属氧化物薄膜也可能有容易被使用者观察到的问题。因此,现今发展出了多种透明导体,例如利用奈米线等材料所制作的透明导体。
然而利用奈米线制作触控电极,奈米线与周边引线在制程上及结构上都有许多待解决的问题,例如:若是以高温的微影蚀刻制程来直接制作周边引线于触控电极上,由于强酸性的蚀刻液容易造成奈米线的损伤,因此通常会需要一层保护层来保护,而一般的保护层材料相对较无法耐高温,并且又需考虑光学问题,因此可选择的材料较少,整体而言,不管是微影蚀刻制程或者是在材料选择上,都会造成成本增加。另一技术,若是以银浆雷射制程来直接制作周边引线于触控电极上,由于雷射制程的精度问题,将无法实现触控面板的窄边框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中,将触控面板的触控电极与周边引线分别制作于不同的基材上,并通过导电胶来让触控电极及周边引线间接接触以进行电性连接。此外,用来承载周边引线的基材在对应于触控面板的显示区是采用镂空设计。藉此,不仅可以避免周边引线的蚀刻制程造成触控电极的损伤,并且也不会影响触控面板的整体光学效果。而制作于另一基材上的周边引线由于不用受限于触控电极周围的空间,可具有较为弹性的应用及设计,实现触控面板窄边框的外观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一种触控面板具有一可视区和一周边区,包含一第一基板、一第一金属奈米线层、一第一引线部件及一第一导电胶层。其中第一金属奈米线层形成于第一基板的表面,并且经图案化后包含对应位于可视区的一第一感测部及对应位于周边区的一第一连接部。第一引线部件包含一第一承载板及一第一周边引线,其中第一承载板对应位于周边区,并且对应于可视区为一镂空设计,第一周边引线形成于第一承载板靠近第一金属奈米线层之侧的表面。第一导电胶层设置于第一金属奈米线层和第一引线部件之间,并对应位于周边区,用以电性连接第一连接部及第一周边引线,并固定第一引线部件于第一金属奈米线层。
于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中,第一周边引线包含一金属线材及包覆金属线材的一绝缘层。
于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中,第一周边引线的一端为一搭接部,电性连接第一导电胶层,并且第一周边引线的另一端为一接合垫,电性连接一软性印刷电路板。
于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电胶层包含一第一导电胶体及围设于导电胶体周围的一第一绝缘胶体,其中第一连接部、第一导电胶体及第一搭接部在垂直投影方向上重叠。
于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触控面板更包括设置于第一金属奈米线层上的一底涂层。
于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触控面板更包括一盖板,通过一光学胶贴合于第一基板远离第一金属奈米线层之侧的表面,或者贴合于第一金属奈米线层及第一承载板远离第一基板之侧的表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宸美(厦门)光电有限公司,未经宸美(厦门)光电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23373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光电检测装置、传感器及智能设备
- 下一篇:电容式触控玻璃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