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基于新能源汽车用锂电池散热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0116110.2 | 申请日: | 2019-01-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9843763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24 |
发明(设计)人: | 庞金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庞金超 |
主分类号: | H01M2/10 | 分类号: | H01M2/10;H01M10/613;H01M10/625;H01M10/655;H01M10/6555;H01M10/6557;H01M10/6563;H01M10/6567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55100 宁夏*** | 国省代码: | 宁夏;6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导热硅胶 垫片 壳体 锂电池组 本实用新型 新能源汽车 螺旋固定 嵌入连接 散热装置 散热架 散热扇 锂电池 散热 空气过滤网 壳体刚性 壳体内部 空气流动 散热效率 上下两端 使用寿命 转动连接 缓冲 背肋 底端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基于新能源汽车用锂电池散热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顶部螺旋固定有散热架,且散热架的内部转动连接有散热扇,所述壳体的底部螺旋固定有空气过滤网,所述壳体的内部底端嵌入连接有下导热硅胶垫片,所述壳体的内部位于导热硅胶垫片的上方还嵌入连接有上导热硅胶垫片。本实用新型中,在锂电池组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上导热硅胶垫片与下导热硅胶垫片,且两个导热硅胶垫片上均设有多个散热背肋,利用两个导热硅胶垫片对锂电池组进行散热并且进行缓冲,散热扇加速壳体内部的空气流动,显著提高散热效率,同时,防止锂电池组与壳体刚性接触,延长该基于新能源汽车用锂电池散热装置的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锂电池技术领域,具体为基于新能源汽车用锂电池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锂电池,是一类由锂金属或锂合金为负极材料、使用非水电解质溶液的电池。锂电池大致可分为两类:锂金属电池和锂离子电池。锂电池的电解液是为了隔绝燃烧来源,隔膜是为了提高耐热温度。锂电池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部分锂电池的散热效果差,锂电池内部积热过多,引发电池热失控,从而影响正常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部分锂电池的散热效果差,锂电池内部积热过多,引发电池热失控,从而影响正常使用的问题,提供基于新能源汽车用锂电池散热装置。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基于新能源汽车用锂电池散热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顶部螺旋固定有散热架,且散热架的内部转动连接有散热扇,所述壳体的底部螺旋固定有空气过滤网,所述壳体的内部底端嵌入连接有下导热硅胶垫片,所述壳体的内部位于导热硅胶垫片的上方还嵌入连接有上导热硅胶垫片,且上导热硅胶垫片的底部螺旋固定有导热硅胶隔板,并且导热硅胶隔板的底端与下导热硅胶垫片相接触,所述导热硅胶隔板的内侧卡接有锂电池组,所述导热硅胶隔板的内部嵌入连接有冷液管。
其中,所述壳体与散热架的连接位置处嵌入连接有顶盖,且顶盖的中心位置处开设有通孔。
其中,所述导热硅胶隔板于冷液管均为连续弯折的S型结构。
其中,所述上导热硅胶垫片与下导热硅胶垫片相背离的一侧均等距粘接有多个散热背肋。
其中,所述锂电池组由八个锂电池模块组成。
其中,所述冷液管的两端分别与壳体上卡接的冷液进口和冷液出口连通。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中,在锂电池组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上导热硅胶垫片与下导热硅胶垫片,且两个导热硅胶垫片上均设有多个散热背肋,利用两个导热硅胶垫片对锂电池组进行散热并且进行缓冲,散热扇加速壳体内部的空气流动,显著提高散热效率,同时,防止锂电池组与壳体刚性接触,延长该基于新能源汽车用锂电池散热装置的使用寿命。
2、本实用新型中,在上导热硅胶垫片的底部设有导热硅胶隔板,利用导热硅胶隔板将锂电池组分隔成八个部分,这样能够对锂电池组进行隔离散热,同时,导热硅胶垫片的内部设有冷液管,利用冷液管对锂电池组进行水冷散热,有利于锂电池内部积热迅速排出,提高锂电池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简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该基于新能源汽车用锂电池散热装置的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导热硅胶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1、冷液进口;2、壳体;3、空气过滤网;4、散热扇; 5、散热架;6、冷液出口;7、锂电池组;8、导热硅胶隔板;9、上导热硅胶垫片;10、散热背肋;11、通孔;12、顶盖;13、冷液管; 14、下导热硅胶垫片。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庞金超,未经庞金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11611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