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单开压杆式底门开闭机构以及漏斗车有效
申请号: | 201911357627.1 | 申请日: | 2019-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3853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6 |
发明(设计)人: | 李晓军;徐冬华;姚凌云;史春江;胡跃明;闫瑞;吴宇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车长江车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D7/28 | 分类号: | B61D7/28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达德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70 | 代理人: | 安磊 |
地址: | 430212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单开压杆式底门 开闭 机构 以及 漏斗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单开压杆式底门开闭机构以及漏斗车。其中的单开压杆式底门开闭机构的驱动件的固定端设置在车体上,驱动件的输出端做直线伸缩运动,主动轴的中心轴和驱动件的输出端的伸缩方向垂直设置,主动轴和驱动件的输出端传动连接;第一连杆的第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在主动轴上,第二连杆的第一端和第一连杆的第一端可转动连接;底门和主动轴相对设置,底门和主动轴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长度之和,底门的顶部和车体可转动连接,底门的底部和第二连杆的第二端可转动连接。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安全可靠,自动化程度高,操作方便的特点,可快速实现底门开闭,能够更好地适应一些卸货坑较短的卸货场地,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铁路货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单开压杆式底门开闭机构以及漏斗车。
背景技术
具有底门的漏斗车主要用于在铁路线路上运输散粒货物,待车辆到达目的地后,采用底部卸货的方式将散粒货物卸到传送带上或底坑内。
现有技术中,漏斗车底部的卸货门(称为底门)一般通过开闭机构启闭,而开闭机构的操作均为手动操作,劳动强度大,卸货效率低,在一些卸货坑比较短的卸货场地并不适应。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单开压杆式底门开闭机构以及漏斗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采用手动操作的开闭机构造成的劳动强度大,卸货效率低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单开压杆式底门开闭机构,所述机构包括:
驱动件,所述驱动件的固定端设置在车体上,所述驱动件的输出端做直线伸缩运动;
主动轴,所述主动轴的中心轴和所述驱动件的输出端的伸缩方向垂直设置,所述主动轴和所述驱动件的输出端传动连接;
第一连杆以及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以及所述第二连杆均具有相对的第一端以及第二端,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主动轴上,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端可转动连接;
底门,所述底门和所述主动轴相对设置,所述底门和所述主动轴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的长度之和,所述底门的顶部和所述车体可转动连接,所述底门的底部和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二端可转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机构还包括锁闭装置,所述锁闭装置包括:
驱动柄,所述驱动柄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驱动柄的第一端固定套装在所述主动轴上,所述驱动柄的第二端远离所述主动轴设置;
驱动叉,所述驱动叉固定设置在所述驱动件的输出端上,所述驱动叉上设置有腰形孔,所述腰形孔的长度方向为所述直线运动方向,所述驱动柄的第二端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腰形孔中,所述驱动叉的周面背向所述主动轴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导向板,所述第一导向板设置在所述腰形孔和所述驱动件的输出端之间,所述第一导向板具有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为所述第一导向板背向所述驱动件的固定端的一侧,所述第二侧面为所述第一导向板面向所述驱动件的固定端的一侧;
锁块,所述锁块设置在所述驱动叉背向所述主动轴的一侧,所述锁块的一端可转动设置,所述锁块的周面朝向所述驱动叉的一侧依次设置有凸起和挡杆,所述凸起和所述挡杆依次远离所述第一导向板设置,所述驱动柄的第二端可操作地被所述挡杆限位,所述凸起朝向所述第一导向板的一端和所述锁块之间通过第二导向板连接,所述第一导向板的第二侧面可操作地和所述第二导向板滑动设置,所述第一导向板的第二侧面和所述第二导向板中至少一个为斜面;所述锁块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三导向板,所述第一导向板的第一侧面可操作地和所述第三导向板滑动设置,所述第一导向板的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三导向板中至少一个为斜面。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导向板以及所述第三导向板均为斜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车长江车辆有限公司,未经中车长江车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5762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3D微载体细胞吸附培养的方法
- 下一篇:排液结构、空调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