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力机车用金属多滚筒式刚性接触轨受流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11306225.9 | 申请日: | 2019-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3713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9 |
发明(设计)人: | 肖嵩;李玉航;张路昊;童梦园;叶智宗;赖新安;孟举;张灿;吴广宁;高国强;魏文赋;杨泽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L5/38 | 分类号: | B60L5/38;B60M1/30 |
代理公司: | 成都信博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51200 | 代理人: | 刘凯 |
地址: | 610031 四川省成都市***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力机车 金属 滚筒 刚性 接触 轨受流 装置 | ||
本发明公布一种电力机车用多金属滚筒式刚性接触轨受流装置,包括接触轨、金属滚筒和碳滑板;所述接触轨沿铁轨铺设,多个金属滚筒通过其内部的金属滚筒转轴设置于接触轨上,所述滚筒转轴水平垂直于轨道延申方向,并通过受流电刷与金属滚筒外表面的金属外层电连接;碳滑板固定于滑块托盘下方,其下表面与金属滚筒滚动接触,滑块托盘通过弹性稳定机构固定于受流靴底座的下方。本发明采用含长条形碳滑块并具有导向结构的受流靴与均匀分布的多金属滚筒的接触轨产生滚动摩擦来实现受流,有助于靴轨间的稳定性,列车不再存在因轨面不平整导致受流靴碳滑板与接触轨离线,接触不良而造成电弧频发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轨道交通供电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电力机车用金属多滚筒式刚性接触轨受流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轨道交通的供电方式主要分为接触轨供电和接触网供电。目前城轨大多数应用刚性接触轨供电方式,柔性接触网供电方式主要应用在高铁动车上。在接触轨供电方式中,受流靴一般采用单体碳滑板结构,结构虽然简单,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噪音太大、板轨分离产生拉弧放电现象、碳滑块磨损严重、过弯碳滑板偏离等问题。在列车运行或过弯过程中,由于轨道不平顺造成的列车颠簸、晃动会导致受流靴碳滑板与接触轨接触不良,造成电弧频发损伤碳滑板。接触轨沿路铺设,为了避免热胀冷缩相邻接触轨段之间留有缝隙,在两段钢轨连接的轨缝处,由于安装精度的原因,不能保证两根轨的连接处始终保持平顺,导致受流器滑板在过轨缝时会产生剧烈的机械冲击。同时受雨天的影响,碳滑板的润滑效果降低,会导致碳滑板与接触轨的摩擦增大,伴随着噪音,加速了碳滑板的磨损。如若轨道处在户外,当环境温度较低时,接触轨会产生轨道浮冰而导致碳滑板与接触轨间接触不良电弧频发,造成碳滑板表面受电化学侵蚀严重,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受流碳滑板的使用寿命,增大了受流设备的维护费用。
目前,城轨电力机车大多采用第三轨受流方式,主要通过车载受流器与铺设在车轨旁边的供电轨道接触轨滑动摩擦接触进行电能传输,第三轨受流靴在长期使用后,由于受到多次机械冲击,导致第三轨受流靴损坏而需要跟换,但是受流靴的安装与更换太过繁琐,不利于列车的正常运行。目前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主要是从碳滑块的材料入手,研究新型导电、耐磨材料来代替现有的碳滑块材料,从而达到降低受流器和第三轨维护成本的目的,但是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力机车用金属多滚筒式刚性接触轨受流装置,利用滚筒代替传统的水平接触轨,从而减小碳滑板损耗以及解决机械冲击、板轨散热性能差等问题。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电力机车用金属多滚筒式刚性接触轨受流装置,包括接触轨、金属滚筒和碳滑板;所述接触轨沿铁轨铺设,多个金属滚筒通过其内部的金属滚筒转轴设置于接触轨上,所述滚筒转轴水平垂直于接触轨的轨道延伸方向,并通过受流电刷与金属滚筒外表面的金属外层电连接;碳滑板固定于滑块托盘下方,其下表面与金属滚筒滚动接触,滑块托盘通过弹性稳定机构固定于受流靴底座的下方。
进一步的,所述滑块托盘上设有倒U型的导向架,导向架包括左支架和右支架,左支架和右支架的上端部通过扭簧结构设置于滑块托盘的顶部,下端部设有绝缘导向轮,两绝缘导向轮的导向轮转轴为竖直方向,其轮面靠近接触轨的左右两侧面。
更进一步的,所述滑块托盘两端设有弧形的碳滑块,且碳滑块的弧面与碳滑板下表面平滑相切。
更进一步的,所述滚筒转轴通过金属滚筒支架和紧固螺钉固定于接触轨上。
更进一步的,弹性稳定机构中的弹簧为压缩状态。
更进一步的,所述碳滑板至少与两个金属滚筒接触。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交通大学,未经西南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0622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