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过电压组合吸收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911183375.5 | 申请日: | 2019-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6784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06 |
发明(设计)人: | 龚泽威一;彭晶;王科;谭向宇;邓云坤;耿英三;刘志远;闫静;马仪;赵现平;李昊;刘红文;张文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2H9/04 | 分类号: | H02H9/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弘权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3 | 代理人: | 逯长明;许伟群 |
地址: | 650217 云南省昆***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过电压 组合 吸收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过电压组合吸收装置,所述过电压组合吸收装置包括:阻容吸收装置和氧化锌限幅装置,所述阻容吸收装置和所述氧化锌限幅装置为并联连接,所述阻容吸收装置包括电阻和电容,所述电阻和所述电容串联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不仅能够在需要保护的装置所组成回路发生过电压时通过阻容吸收装置有效吸收过电压,还能够在过电压幅值接近或超过阻容吸收装置幅值时,导通氧化锌限幅装置,迅速释放过电压能量,起到保护阻容吸收装置的作用,从而提高阻容吸收装置的吸收能力,防止过电压幅值超过阻容吸收装置的幅值造成阻容吸收装置损坏,显著降低装置损坏率减少人力物力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过电压保护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过电压组合吸收装置。
背景技术
电力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因雷击到线路或设备上、工作人员的电气操作、设备本身的设计缺陷或参数配置错误等原因会产生各类过电压,而过电压可能会造成电力系统中绝缘薄弱部位的绝缘破坏,引起短路或接地故障,导致设备加速老化,响应时间延长、性能降低,严重时导致设备被烧毁,造成局部系统停电。传统的电网中应有的过电压组合吸收装置的阻容吸收能力有限,一旦超过幅值容易造成阻容吸收装置本身的损坏,所以装置损坏率较高,更换人力物力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过电压组合吸收装置,以解决传统的电网中应有的过电压组合吸收装置的阻容吸收能力有限,一旦超过幅值容易造成阻容吸收装置本身的损坏,所以装置损坏率较高,更换人力物力成本较高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过电压组合吸收装置,所述过电压组合吸收装置包括:阻容吸收装置和氧化锌限幅装置,所述阻容吸收装置和所述氧化锌限幅装置为并联连接,所述阻容吸收装置包括电阻和电容,所述电阻和所述电容串联连接。
结合一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过电压组合吸收装置通过第一保护导线和第二保护导线与需要保护的装置所组成回路的两端相连接,
结合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保护导线的电气属性和所述第二保护导线的电气属性均与所述需要保护的装置所组成回路中的回路导线的电气属性一致,所述电气属性包括:导线阻抗、绝缘性能和电容值。
结合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保护导线的阻抗和所述第二保护导线的阻抗均小于所述需要保护的装置所组成回路中的回路导线的阻抗。
结合一方面或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过电压组合吸收装置还包括间隙,所述间隙与所述氧化锌限幅装置串联连接。
结合一方面或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过电压组合吸收装置还包括熔断器,所述熔断器与所述阻容吸收装置和所述氧化锌限幅装置组成的回路串联连接。
从上述实施例可以看出,所述过电压组合吸收装置包括:阻容吸收装置和氧化锌限幅装置,所述阻容吸收装置和所述氧化锌限幅装置为并联连接,所述阻容吸收装置包括电阻和电容,所述电阻和所述电容串联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不仅能够在需要保护的装置所组成回路发生过电压时通过阻容吸收装置有效吸收过电压,还能够在过电压幅值接近或超过阻容吸收装置幅值时,导通氧化锌限幅装置,迅速释放过电压能量,起到保护阻容吸收装置的作用,从而提高阻容吸收装置的吸收能力,防止过电压幅值超过阻容吸收装置的幅值造成阻容吸收装置损坏,显著降低装置损坏率减少人力物力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通过附图所示,本发明的上述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更加清晰。在全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相同的部分。并未刻意按实际尺寸等比例缩放绘制附图,重点在于示出本发明的主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未经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8337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