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动汽车冷却系统、冷却方法以及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911158230.X | 申请日: | 2019-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4918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3 |
发明(设计)人: | 张爱文;彭小亮;张福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58/26 | 分类号: | B60L58/26;B60K1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智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59 | 代理人: | 范坤坤 |
地址: | 130011 吉林省长春市***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汽车 冷却系统 冷却 方法 以及 汽车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动汽车冷却系统、冷却方法以及汽车,控制单元通过温度传感器获取散热器冷却支路中冷却液温度;如果冷却液温度在第一温度范围内,控制单元控制散热器冷却支路的第二端分别与电机驱动支路的第二端和动力电池的第二端连接,以使散热器冷却支路同时为电机驱动支路和动力电池进行冷却;如果冷却液温度在第一温度范围外,控制单元控制散热器冷却支路的第二端与电机驱动支路第二端连接,以使散热器冷却支路为电机驱动支路进行冷却;并控制空调冷却支路的第二端与动力电池的第二端的连接,以使空调冷却支路为动力电池进行冷却。实现在不增加电池散热器的情况下可以利用电机散热器为电池散热,减少电池本身散热空调启动,节省能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电动汽车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动汽车冷却系统、冷却方法以及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对新能源汽车以及新能源技术的逐渐重视和推广,越来越多的整车厂开始研发并生产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源,是动力系统的核心部件,对动力电池进行冷却,使动力电池温度不超限值,对于延长动力电池的使用寿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纯电动汽车冷却系统一般采用三通阀加散热器的方案来实现,该方案使用空调冷却系统为动力电池进行冷却,构成独立的电池冷却系统,即电池冷却系统与电机冷却系统完全独立。由于在冬季需要对动力电池进行加热,以及要对电池进行保温,所以水路不能常通电池散热器,需要配置三通阀对其进行控制,在电池需要加热及需要空调系统冷却时走上部回路,环境温度不高且不需保温时走电池散热器回路。
目前,三通阀加散热器的方案,单独为电池冷却系统配备电池散热器,使得系统布局困难,且成本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动汽车冷却系统、冷却方法以及汽车,以实现不增加电池散热器的情况下可以利用电机散热器为电池散热,减少电池本身散热空调启动,节省能量。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冷却系统,包括:控制单元、温度传感器、散热器冷却支路、电机驱动支路、动力电池以及空调冷却支路;
其中,所述散热器冷却支路的第一端、所述电机驱动支路的第一端、所述动力电池的第一端分别与空调冷却支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散热器冷却支路中,并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所述散热器冷却支路的第二端、所述电机驱动支路第二端、所述动力电池的第二端、空调冷却支路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
所述控制单元通过温度传感器获取散热器冷却支路中冷却液温度;如果所述冷却液温度在第一温度范围内,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散热器冷却支路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电机驱动支路的第二端和所述动力电池的第二端连接,以使所述散热器冷却支路同时为所述电机驱动支路和所述动力电池进行冷却;
如果所述冷却液温度在第一温度范围外,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散热器冷却支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机驱动支路第二端连接,以使所述散热器冷却支路为所述电机驱动支路进行冷却;并控制所述空调冷却支路的第二端与所述动力电池的第二端的连接,以使所述空调冷却支路为所述动力电池进行冷却。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冷却方法,包括:
通过温度传感器获取散热器冷却支路中冷却液温度;
通过控制单元判断所述冷却液温度是否在第一温度范围内,若是,则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散热器冷却支路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电机驱动支路第二端和所述动力电池的第二端连接,以使所述散热器冷却支路同时为所述电机驱动支路和所述动力电池进行冷却;
若否,则控制所述散热器冷却支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机驱动支路第二端连接,以使所述散热器冷却支路为所述电机驱动支路进行冷却;并控制所述空调冷却支路的第二端与所述动力电池的第二端的连接,以使所述空调冷却支路为所述动力电池进行冷却。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包括如权利要求1-8 中任一所述的电动汽车冷却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5823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