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奥氏体轻质钢在审
申请号: | 201911035657.0 | 申请日: | 2019-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1013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0 |
发明(设计)人: | 金桐辉;赵凤来;崔重吉 | 申请(专利权)人: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22C38/06 | 分类号: | C22C38/06;C22C38/58;C22C38/02;C22C38/50;C22C38/46;C22C38/48;C21D8/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尚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22 | 代理人: | 龙淳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奥氏体 轻质钢 | ||
本申请公开一种奥氏体轻质钢,其可在保持优异的强度和延展性的同时具有降低的比重。奥氏体轻质钢可包括基于轻质钢的总重量的约0.8~1.3重量%的碳(C)、约9.0~15.0重量%的铝(Al)、约10.0~20.0重量%的锰(Mn)、约0.25重量%或更少(不包括0重量%)的镍(Ni)、约0.5重量%或更少(不包括0重量%)的铬(Cr)、约0.5重量%或更少(不包括0重量%)的硅(Si)、总量为约1.0重量%或更少(不包括0重量%)的钛(Ti)和钒(V)、其他不可避免的杂质和构成余量的铁(Fe)。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奥氏体轻质钢,其可以通过调节合金成分及其含量而在保持优异的强度和延展性的同时具有降低的比重。
背景技术
为了提高汽车的燃料效率,已经持续进行了减轻材料重量的研究。特别地,持续进行了减轻构成车辆大部分部件的钢材制成的部件的重量的研究。
被提议用于减轻钢材重量的轻质钢包括例如铁素体轻质钢、奥氏体轻质钢和具有铁素体-奥氏体的双相组织(双相)的轻质钢。这些轻质钢由于钢材中大量的Al而具有高的比强度,因此作为诸如汽车部件之类的高科技结构材料而较突出。
同时,奥氏体轻质钢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例如强度和延展性以及重量减轻效果。然而,奥氏体轻质钢具有的问题在于,在诸如轧制和锻造的成型期间在边缘部分处容易产生破裂现象,因此难以应用于批量生产。
描述为相关技术的内容仅是为了帮助理解本发明的背景而提供的,并且不应被认为与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相关技术相对应。
发明内容
在优选的方面,提供了一种奥氏体轻质钢,其可以通过调节合金成分及其含量而在保持优异的强度和延展性的同时具有降低的比重。优选地,奥氏体轻质钢可用于应用了各种成型方法的车辆部件。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奥氏体轻质钢,其可包括:约0.8~1.3重量%的碳(C)、约9.0~15.0重量%的铝(Al)、约10.0~20.0重量%的锰(Mn)、约0.25重量%或更少(不包括0重量%)的镍(Ni)、约0.5重量%或更少(不包括0重量%)的铬(Cr)、约0.5重量%或更少(不包括0重量%)的硅(Si)、总量为约1.0重量%或更少(不包括0重量%)的钛(Ti)和钒(V)、其他不可避免的杂质和构成余量的铁(Fe)。所有重量%均基于轻质钢的总重量。
奥氏体轻质钢还可包括基于轻质钢的总重量的约0.03重量%或更少的铌(Nb)、约0.1重量%或更少的磷(P)、约0.05重量%或更少的硫(S)、约0.01重量%或更少的氮(N)、或其组合。
还提供了一种由上述成分组成或基本上由上述成分组成的奥氏体轻质钢。例如,奥氏体轻质钢可以由以下组成,或基本上由以下组成:约0.8~1.3重量%的碳(C)、约9.0~15.0重量%的铝(Al)、约10.0~20.0重量%的锰(Mn)、约0.25重量%或更少(不包括0重量%)的镍(Ni)、约0.5重量%或更少(不包括0重量%)的铬(Cr)、约0.5重量%或更少(不包括0重量%)的硅(Si)、总量为约1.0重量%或更少(不包括0重量%)的钛(Ti)和钒(V)、其他不可避免的杂质和构成余量的铁(Fe)。另外,奥氏体轻质钢可以由以下组成,或基本上由以下组成:约0.8~1.3重量%的碳(C)、约9.0~15.0重量%的铝(Al)、约10.0~20.0重量%的锰(Mn)、约0.25重量%或更少(不包括0重量%)的镍(Ni)、约0.5重量%或更少(不包括0重量%)的铬(Cr)、约0.5重量%或更少(不包括0重量%)的硅(Si)、总量为约1.0重量%或更少(不包括0重量%)的钛(Ti)和钒(V)、其他不可避免的杂质和选自约0.03重量%或更少的铌(Nb)、约0.1重量%或更少的磷(P)、约0.05重量%或更少的硫(S)、约0.01重量%或更少的氮(N)中的一种或多种、以及构成余量的铁(Fe)。
奥氏体轻质钢可适当地具有约600MPa或更大的屈服强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3565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辆用空调系统及其二氧化碳收集模块
- 下一篇:建筑物底部防震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