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低进口压力高增压能力组合电动泵有效
申请号: | 201911030164.8 | 申请日: | 2019-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7365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6 |
发明(设计)人: | 周生元;黎林林;马会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动力机械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02M37/08 | 分类号: | F02M37/08;F02M37/18 |
代理公司: |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专利中心 11011 | 代理人: | 刘二格 |
地址: | 10007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进口 压力 增压 能力 组合 电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应低进口压力条件高增压能力的组合电动泵,属于发动机燃油供给及控制系统。该组合电动泵主要由离心泵组件(a)、驱动电机(b)、齿轮泵组件(c)等零部组件组成,通过离心泵、齿轮泵和驱动电机一体化结构设计,实现燃油泵低进口压力条件下高抗汽蚀性、高增压能力,且为发动机提供一定压力及流量的燃油功能,同时设计特殊冷却结构,实现驱动电机的燃油冷却作用。本发明组合电动泵可应用于发动机燃油供给及调节系统或其它同类低进口压力条件高增压能力的介质供给装置需求场合,实现燃油系统在较低进口压力的苛刻条件下需求的高增压和宽范围调节,以及快速、精确供油的综合功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发动机燃油供给控制系统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低进口压力高增压能力组合电动泵。
背景技术
近年来国内大功率供油调节系统的发动机型号开始使用电动泵实现燃油增压及供给调节。发动机燃油供给系统,主要采用预增压电动泵和主电动泵两个独立功能部件联合实现,并需留有特殊空间给电机冷却管路,供油调节系统较为复杂、管路布局等结构体积占用空间大,发动机供油控制系统相对复杂。
将预增压泵和主泵合二为一进行结构融合设计,即将增压泵和主泵集成为一个整体部件,由同一电机驱动,同时利用工作介质油液为电机冷却,以此可以大大减少系统体积和重量空间。一体化组合式电动泵,具有集成式、综合体积及安装空间小、散热好、减小系统能耗、降低系统控制复杂度及成本等优点,为发动机供油提供可行方案,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发明内容
(一)发明目的
本发明的目的是:设计一种组合电动泵,通过调节电机转速实现发动机低进口压力条件下大功率燃油增压和宽流量范围的调节,为发动机提供一定压力和流量的燃油,增压的同时实现燃油供给,简化燃油系统,为发动机的弹用小型化供油系统提供参考方案。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低进口压力高增压能力组合电动泵,其包括:离心泵组件a、驱动电机b和齿轮泵组件c;离心泵组件a出油口与驱动电机b冷却通道进口之间、驱动电机b冷却通道出口与齿轮泵组件c进油口之间分别通过密封圈端面密封、螺钉安装固定;离心泵组件a和齿轮泵组件c与驱动电机b同轴同转速工作,离心泵组件a为驱动电机b提供具有压力的冷却燃油,同时保障齿轮泵组件c进口压力需求,齿轮泵组件c采用端面补偿结构的齿轮泵,通过将齿轮泵的出口高压油引入齿轮泵组件c中的齿轮浮动轴承组件后端面,使高压油对浮动轴承组件形成反压力,使浮动轴承组件两端液压力差小于端面补偿弹簧对其的预紧力,浮动轴承组件与齿轮泵的齿轮端面贴合,实现齿轮泵端面内泄漏补偿。
其中,所述离心泵组件a包括弹性挡圈1、锥形支撑体2、加强皮碗3、叶轮5、离心泵壳体6、第一密封圈7、销子8、螺母10、进油口壳体11;进油口壳体11和离心泵壳体6通过第一密封圈7径向密封、通过螺钉12和垫片13轴向连接固定;叶轮5通过销子8安装在驱动电机b伸出轴上,端部通过螺母10轴向固定;加强皮碗3和锥形支撑体2穿过驱动电机b轴前端轴头部分安装在离心泵壳体6内,通过弹性挡圈1轴向固定以实现动密封;驱动电机b旋转带动叶轮5旋转,介质从进油口壳体11进口进入叶轮进口经旋转增压后,进入离心泵壳体6中涡壳内螺旋流道,然后进入离心泵壳体6中扩散器内流道进一步增压后,从离心泵组件a出口进入电机冷却流道进口。
其中,所述螺母10和叶轮5一端端面之间设有调整垫圈9,通过调整垫圈9调整叶轮5与离心泵壳体6内部前后端面间隙来调节离心泵性能。
其中,所述叶轮5另一端端面和离心泵壳体6之间设置调整垫片4,通过调整垫片4调整叶轮5与离心泵壳体6内部前后端面间隙来调节离心泵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动力机械研究所,未经北京动力机械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3016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