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性能改性沥青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011803.6 | 申请日: | 2019-10-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5126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7 |
发明(设计)人: | 何锐;郑睢宁;郭凤俊;刘斌清;杨博;李媛;薛成;段德峰;白永厚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安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L95/00 | 分类号: | C08L95/00;C08L67/02;C08L51/06;C08K7/24 |
代理公司: | 西安恒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6 | 代理人: | 王孝明 |
地址: | 710064 陕西省***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性能 改性沥青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性能改性沥青及其制备方法,以重量份数计,由以下原料制成:基质沥青为84%~93%、碳气凝胶为6%~14%,增容剂为1%~3%,原料的重量份数之和为100%。本发明的高性能改性沥青同时具有优异抗老化性能和感温性能的高性能改性沥青,对于推动道路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尤其适用于我国西部和高海拔地区沥青路面的建设。本发明的制备过程大幅降低了传统改性沥青制备过程中的加热温度和溶胀发育时间,降低资源消耗且制备方法简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道路工程技术领域,涉及改性沥青,具体涉及一种高性能改性 沥青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由于具有行车舒适性高,养护维修方便,通车速度快等特点,沥青路面已 发展成为我国最重要的路面结构形式。然而,近年来的工程实践表明,改性沥 青仍然面临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方面是施工加热与服役过程中的沥青老 化,往往导致在沥青路面服役过程中出现大量的早期病害,如松散、剥落、坑 槽、裂缝和沉陷等,严重影响了道路交通的运输效率和行车安全,也大幅影响 了路面的使用寿命,提高了养护和维修成本。例如,对于应用最广泛的SBS 改性沥青来讲,当其直接暴露于阳光照射之下,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不仅会造成 沥青的氧化老化,而且会使SBS聚合物发生断链降解,从而导致SBS改性沥 青的性能劣化,沥青路面出现早期病害。虽然国内外一些学者也尝试开展了沥 青抗老化防治措施研究,如向浙青中掺加防老剂、抗氧剂、有机化蒙脱土等, 但又会增加工序和成本,且会影响其它方面的路用性能。
另一方面,沥青结合料是一种典型的温度敏感性材料,其稠度随温度的高 低而不断变化,所以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路用性能也随着温度的高低不断变 化,因此感温性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沥青路面的高温抗车辙能力、低温抗裂和耐 久性能。虽然改性沥青的提出对于其感温性有巨大的改善,但公路交通建设逐 步向高海拔、西部地区深入推进。该地区最显著的特点是年平均气温低、紫外 线辐射强烈,此外还存在着日温差大、干湿循环、冻融循环严重等特点。在较 大的温度梯度下内部应力得不到释放,所以导致改性沥青路面温缩病害时有发 生。因此,该地区沥青路面服役过程中对沥青结合料的应力释放能力和感温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性能改性沥青 及其制备方法,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改性沥青难以兼具抗老化性能和感温性能的 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高性能改性沥青,由以下原料制成:基质沥青、碳气凝胶和增容剂。
具体的,以重量份数计,由以下原料制成:基质沥青为84%~93%、碳气 凝胶为6%~14%,增容剂为1%~3%,原料的重量份数之和为100%。
本发明还具有如下技术特征:
所述的碳气凝胶制备过程为:将对苯二酚溶于水中,然后加入氯化钾和碳 化钠,搅拌均匀后加入呋喃甲醛,得到白色粘稠溶液,然后置于水浴中反应, 反应溶液逐渐变成黑色,生成水凝胶微球溶液;将该溶液反复用去离子水洗涤 直至pH值不再变化,然后过滤得到固体粉末,将固体粉末放入碳化炉中碳化 得到碳气凝胶。
所述的对苯二酚、水、氯化钾、碳化钠和呋喃甲醛的重量比为 5:20:0.5:0.2:7。
所述的水浴温度为65℃,所述的水浴中的反应时间为10h。
所述的碳化温度为1000℃,碳化时间为4h。
所述的碳气凝胶为球状颗粒,粒径为180nm~220nm。
所述的增容剂为马来酸酐接枝乙烯–辛烯无规共聚物、聚对苯二甲酸丁二 醇酯和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中的任意两种按照重量比1:1组成。
本发明还保护一种高性能改性沥青的制备方法,该方法采用如上所述的高 性能改性沥青的配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安大学,未经长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1180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