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检测尼帕病毒的RAA引物探针及检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002005.7 | 申请日: | 2019-10-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9228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20 |
发明(设计)人: | 吴晓东;樊晓旭;赵洋;蔡禹希;郭利川;应清界;李林;赵永刚;朱琳;王志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江苏奇天基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Q1/70 | 分类号: | C12Q1/70;C12Q1/6844;C12N15/11 |
代理公司: | 37201 青岛海昊知识产权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曾庆国 |
地址: | 266032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尼帕病毒 检测 荧光法检测 灵敏度 探针 引物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口蹄疫病毒 伪狂犬病毒 猪细小病毒 猪圆环病毒 病毒质粒 反应检测 交叉反应 快速检测 猪瘟病毒 高通量 荧光法 质粒 病毒 概率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RAA荧光法检测尼帕病毒的引物、探针及检测方法,其中引物和探针适用于RAA荧光法检测,并且能够准确地检测出尼帕病毒质粒,与亨得拉病毒质粒、口蹄疫病毒、猪细小病毒、伪狂犬病毒、猪圆环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蓝耳病毒、猪瘟病毒、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无交叉反应,特异性达100%;检测方法快速、容易实现高通量,同时降低了检测时间和检测成本,本发明提供的基于RAA荧光法快速检测尼帕病毒DNA的方法,灵敏度高,每反应检测灵敏度在95%的概率下达到74copies/反应。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病毒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RAA荧光法检测尼帕病毒的引物探针及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尼帕病毒(Nipah virus disease,NVD)是由尼帕病毒(Nipah virus,NiV)引起的一种烈性人畜共患病,在自然条件下可感染蝙蝠、猪、猫、犬、马、鼠、人。果蝠是该病毒的自然宿主,人类可通过与果蝠自然接触或与猪等中间宿主接触而被感染。该病毒与亨德拉病毒同属于副粘病毒科亨德拉尼帕病毒属。近年来,该病在马来西亚、孟加拉、印度等东南亚一些国家频频出现,引起人们高度关注。据统计,从1998年至2015年,世界范围内报道尼帕病毒感染的病例总数超过600例。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官网报告,2018年5月19日,印度爆发了尼帕病毒疫情,截止到7月2日,共报告病例有19例,其中17例死亡,这是自1998年以后较大的规模暴发,再次引起世人关注。
鉴于其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其列为最危险的生物安全4级病毒。我国规定其危害程度分类属第一类,是我国13种重点防范的外来动物疫病之一。我国尚无NVD发生的报道,但是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分布有该病毒的天然宿主-果蝠;在地理位置上,毗邻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疫情国家,所以该病传入风险日益增高,建议加强病毒检测技术研究和监测。
现阶段尼帕的诊断方法主要分为:病毒分离鉴定、免疫组织化学法、血清抗体检测和病毒核酸检测。
1)病毒分离鉴定
该法是诊断NiV感染最基本、最可靠的方法。分离的NiV可通过免疫染色、免疫电镜、病毒中和或RT-PCR等方法进行鉴定。NiV的毒力高、传染性强,其培养及扩增有关的实验需在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BSL-4)内进行,且所需时间较长,所以该法不适用于广泛应用及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
2)免疫组织化学法(IHC)
该方法被证实最可靠的检测方法之一。通过福尔马林固定组织来检测病毒,可以使细胞和组织结构内的病毒抗原变得可视化,实现安全地追溯观察病毒,但是该方法判定不易标准化,对操作者的经验要求较高。
3)血清抗体检测
3.1、血清中和试验(SNT)
该方法为尼帕病实验室诊断的“黄金”标准。目前,病毒中和试验主要包括传统的空斑抑制试验、微孔板中和试验以及免疫空斑试验3种,分别通过计算空斑形成单位(PFU)、组织培养半数感染量(TCID50)以及病灶形成单位(FFU)达到检测病毒抗原或抗体的目的。但是,该法需在BSL-4实验室中进行,血清也可能引起细胞毒性。
3.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该方法是最经济的血清学检测方法,敏感性高,广泛应用在流行病学研究和持续监测。但是同种病毒的抗原之间密切相关,在处理外场血清时仍存在交叉反应,容易出现假阳性,对于阳性标准仍需进行SNT才能确认为阳性。
4)病毒核酸检测
4.1、传统PCR
PCR诊断被广泛用于对尼帕病毒的检测,适合对自然感染样本或流行病学样本进行检测,但是存在RNA酶和基因组DNA污染的风险。
4.2、实时荧光PCR(qPCR)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江苏奇天基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江苏奇天基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0200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