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株里氏木霉及其培养方法与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910996538.5 | 申请日: | 2019-10-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646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13 |
发明(设计)人: | 窦宝德;李方华;刘伟;窦光朋;干昭波;邵先豹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百龙创园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N1/14 | 分类号: | C12N1/14;C12N9/24;C12P19/14;C12P19/00;C12P19/12;C12P19/04;C12R1/885 |
代理公司: | 37219 济南金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杨磊 |
地址: | 251200 山东省德州***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里氏木霉 保藏 中国微生物菌种 木聚糖酶酶活 木聚糖酶活 微生物中心 木聚糖酶 发酵液 最适pH 微生物 保存 污染 应用 生产 管理 | ||
本发明涉及一株里氏木霉及其培养方法与应用,该里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BLCY‑007,2019年6月14日保存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CGMCC),保藏号CGMCC No.17970,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本发明首次获得的高产木聚糖酶的里氏木霉BLCY‑007,其发酵液中的木聚糖酶酶活可达到508U/ml,较传统木聚糖酶活提高60%以上,显著降低生产成本,最适pH值为5.0~6.0,有利于生产中对污染的控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株里氏木霉菌种及其培养方法与应用,属于微生物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对食品的营养和功能的认识逐步提高,更加重视通过改善膳食条件和发挥食品本身的生理调节功能来达到提高自身健康的目的。低聚糖(oligosaccharides),又称寡糖,是由2~10个单糖经糖苷键连接而成的直链或支链低度聚合糖的总称,分子量约为300~2000,具有特殊的生物学功能,特别是能促进肠内双歧杆菌的增殖,有益于人体肠道健康,其中功效最好的是低聚木糖。它的功效性是其他聚合糖类的近20倍,人体肠胃道内没有水解低聚木糖的酶,所以其可直接进入大肠内优先为双歧杆菌所利用,促进双歧杆菌增殖同时产生多种有机酸。降低肠道PH值,抑制有害菌生长,使益生菌在肠道大量增殖,达到上述的保健功效,这就是低聚木糖的保健奥秘所在。
低聚木糖也称木寡糖,由2~7个D-木糖以β-1,4-木糖苷键结合而成,部分还含有阿拉伯糖、葡萄糖醛酸等侧链。它是从玉米芯、棉籽売、甘蔗渣等天然食物纤维中采用木聚糖酶糖化分解半纤维素制取的一种低聚糖。因此,获得高效的木聚糖酶是制备低聚木糖的关键。中国专利文件CN105154412A公开了一种从银耳废菌包中提取木聚糖酶的方法,其属于生物发酵工程领域,具体是将银耳废菌包加水提取后,利用硫酸铵对提取液进行盐析,再经透析除盐后利用DEAE-纤维素柱层析进行纯化,得木聚糖酶。但是,该专利木聚糖酶提取、分离与纯化工艺复杂,不利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此外,通过微生物生产木聚糖酶也是一种高效的方式。例如:真菌里的青霉菌Pol6(Penicillium occitanis Pol6)和黑曲霉BCC14405(Aspergillus niger BCC14405)在生产木聚糖酶方面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但是其在产木聚糖过程中常常会伴随着毒素的产生,使木聚糖酶在应用上具有一定的隐患。许多木霉当中也能高效的产生木聚糖酶,例如:专利文件IN201741043810A公开了一株新的木霉菌株GAMSII M501,保藏号为:CGMCC No.5,保藏号为CGMCC No.5。用于生产含有较高活性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的酶混合物的MTCC25104。包括以下步骤:a)培养具有保藏号的新型天然菌株T.gamsii M501的细胞。MTCC25104在添加1%微晶纤维素并调节pH至5.5的改性VogelTM S培养基中,b)在约28℃的温度下培养细胞3天以获得培养物,c)从含有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的培养物中获得培养上清液。T.gamsiii新菌株产生的FPase,CMCase和木聚糖酶的最大水平分别为2.0U/ml,45.3U/ml和600U/ml。得到的酶混合物可用于碱预处理的木质纤维素生物质的水解。但是,该菌株得到的酶为混合物。无法直接应用到低聚木糖的生产当中。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株里氏木霉及其培养方法与应用。该里氏木霉具有高糖化分解半纤维素制备低聚木糖的能力,可显著降低生产成本。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株里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BLCY-007,2019年6月14日保存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CGMCC),保藏号CGMCC No.17970,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百龙创园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山东百龙创园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9653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