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移动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有效
申请号: | 201910917277.3 | 申请日: | 2019-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0980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5 |
发明(设计)人: | 余伟;黄波;王世荣;董亚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绵阳供电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53/31 | 分类号: | B60L53/31;B60L53/18;B60B33/00;B65H75/38;B65H75/44 |
代理公司: | 成都行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0 | 代理人: | 伍星 |
地址: | 621000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移动 新能源 汽车 充电 | ||
1.一种可移动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包括桩体(1)、与桩体(1)相连的电缆(2)、所述电缆(2)端部连接电源接头(3),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缆(2)底部固定若干弧形的永磁板(5);所述桩体(1)底部设置若干带刹万向轮(6),桩体(1)内设置绕线盘(4),所述电缆(2)绕过所述绕线盘(4);桩体(1)后侧固定一盒体(7),所述电缆(2)穿过盒体(7),盒体(7)内设置下料通道(8),所述下料通道(8)的底端正对所述电缆(2),且下料通道(8)内叠放若干上盖(9),所述上盖(9)由磁性金属制成,上盖(9)底端可以与永磁板(5)顶端插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移动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永磁板(5)为与电缆(2)同心的半圆环,永磁板(5)包覆在电缆(2)下表面,永磁板(5)顶面开设插孔(1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移动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9)为与永磁板(5)等径的半圆环,上盖(9)在下料通道(8)内凹面朝下,上盖(9)底面设置与所述插孔(10)相对应的凸起(1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可移动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孔(10)、凸起(11)均呈上大下小的锥形;所述凸起(11)由塑料材料制作而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移动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料通道(8)包括上、下连通的倾斜段(801)、竖直段(802),所述倾斜段(801)顶端敞口,所述竖直段(802)内设置上、下分布的拨料机构、下料机构,所述拨料机构用于拨动一个上盖(9)下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可移动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拨料机构包括两个相互正对的第一闸板(12),两个第一闸板(12)各自通过一个第一气缸(13)进行驱动,且两个第一气缸(13)同步动作,当两个第一气缸(13)均驱动各自对应的第一闸板(12)向下料通道(8)内部伸出时,两个第一闸板(12)之间具有间隙;所述下料机构包括第二闸板(14)、用于驱动第二闸板(14)的第二气缸(15),所述第二闸板(14)用于封堵下料通道(8)。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可移动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永磁板(5)远离电缆(2)向外拉出方向的一端顶部固定挡块(16),当凸起(11)插入至对应的插孔(10)中时,所述挡块(16)与上盖(9)的侧面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可移动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盘(4)上设置放线传感器,所述放线传感器用于监测放出的电缆(2)长度;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的输入端与所述放线传感器连接,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气缸(13)、第二气缸(15)。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移动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其特征在于,若干永磁板(5)在电缆(2)上依次分布,相邻两个永磁板(5)之间的间距小于或等于5m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移动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接头(3)无法进入所述盒体(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绵阳供电公司,未经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绵阳供电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17277.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