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获取车门玻璃与密封结构重叠量的方法及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910797512.8 | 申请日: | 2019-08-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4069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06 |
| 发明(设计)人: | 赵广生;殷钢;倪建华;李连好;池林;蒋荣华;王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J5/04 | 分类号: | B60J5/04;B60J10/84;B62D65/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信远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04 | 代理人: | 赵兴华 |
| 地址: | 201203 上海市浦东新区***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获取 车门 玻璃 密封 结构 重叠 方法 系统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获取车门玻璃与密封结构重叠量的方法及系统,其中,所述获取车门玻璃与密封结构重叠量的方法实现了正向研发获取车门玻璃与密封结构重叠量的方法的目的,避免了逆向获取无框车门中车门玻璃与密封结构重叠量而导致的设计风险大、参数更改次数多、开发验证成本高、开发周期长和甚至影响或推翻原始造型风格或设计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工程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获取车门玻璃与密封结构重叠量的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车市多样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类机动车辆也不断涌现,具有无框车门的机动车辆也逐渐进入消费者的购车范围内。无框车门是指车门玻璃(或称车窗玻璃)的两侧即顶端不被车门框包裹的车门,无框车门造型新颖,给用户带来了新奇的感官体验。
但在无框车门的设计过程中,如何确定车门玻璃与密封结构的重叠量(即无框车门的车门玻璃升到顶端时,车门玻璃被车辆框架中的密封结构覆盖的量,又称overlap量),是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这是因为无框车门的车门玻璃升到顶端时与密封结构的重叠量直接影响着“窗框刚度”、“高速横风NVH”以及“GB 11551、GB 20071两个标准下碰撞后可以不使用工具下打开车门”等方面的设计好坏,同时也决定着密封结构材料及工艺参数的选择。
在现有技术中获取车门玻璃与密封结构重叠量的过程大多为首先通过竞标车型逆向获取三维数据或截面参数,并结构自身项目的密封结构、车门玻璃和亮条等系统选型直接匹配对标参数,后续只有通过软膜造车及相关各类试验来进一步验证“窗框刚度”、“高速横风NVH”以及“GB 11551、GB 20071两个标准下碰撞后可以不使用工具下打开车门”这三方面的要求,致使设计风险大、参数更改次数多、开发验证成本高、开发周期长和甚至影响或推翻原始造型风格或设计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获取车门玻璃与密封结构重叠量的方法及系统,以实现提供一种正向研发获取车门玻璃与密封结构重叠量的方法的目的,避免了逆向获取无框车门中车门玻璃与密封结构重叠量而导致的设计风险大、参数更改次数多、开发验证成本高、开发周期长和甚至影响或推翻原始造型风格或设计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获取车门玻璃与密封结构重叠量的方法,用于无框车门的设计过程,所述获取车门玻璃与密封结构重叠量的方法包括:
根据无框车门造型,获取所述无框车门的密封结构和车门玻璃的初始材料种类,所述密封结构为密封条或密封条和亮条的组合结构;
根据所述密封结构和所述无框车门造型,获取所述无框车门的车顶侧面截面;
根据所述车顶侧面截面,通过模拟所述无框车门开启过程中,获取满足第一预设要求的所述车门玻璃与密封结构的初始间隙匹配值和初始重叠量;所述第一预设要求为GB11551、GB 20071两个标准下碰撞后不使用工具下打开车门的要求;
利用所述初始间隙匹配值和初始重叠量更新所述车顶侧面截面;
对更新后的车顶侧面截面进行仿真分析,判断更新后的车顶侧面截面是否满足无框车门窗框刚度及高速横风噪声和振动与声振粗糙度NVH的要求,如果否,则对所述初始间隙匹配值或初始重叠量进行优化,并将优化后的初始间隙匹配值或初始重叠量作为新的初始间隙匹配值或初始重叠量,并返回利用所述初始间隙匹配值和初始重叠量更新所述车顶侧面截面的步骤;
如果是,则输出所述初始重叠量作为目标重叠量。
可选的,所述根据所述车顶侧面截面,通过模拟所述无框车门开启过程中,获取满足第一预设要求的所述车门玻璃与密封结构的初始间隙匹配值和初始重叠量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9751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