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变掺杂场截止层的超结逆阻型IGBT有效
申请号: | 201910738050.2 | 申请日: | 2019-08-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9129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31 |
发明(设计)人: | 郑崇芝;夏云;谯彬;李青岭;孙瑞泽;刘超;施宜军;信亚杰;王方洲;陈万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L29/06 | 分类号: | H01L29/06;H01L29/739 |
代理公司: | 成都点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32 | 代理人: | 孙一峰 |
地址: | 611731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有变 掺杂 截止 超结逆阻型 igbt | ||
本发明涉及功率半导体技术,特别涉及一种具有变掺杂场截止层的超结逆阻型IGBT。相对于传统的超结逆阻型IGBT,本发明采用在漂移区中设置超结结构以及将第一N型层浓度分布进行优化:其浓度呈现从左向右逐渐增加。超结结构的引入使得器件漂移区中的电场近似为矩形分布,与传统NPT逆阻型IGBT三角形的纵向电场分布相比,可以在更短的漂移区长度下取得相同的耐压,从而提高了器件的导通压降与关断损耗的折中关系。本发明通过优化第一N型层的浓度分布,使器件正向耐压时第一N型层处不发生穿通,反向耐压时第一N型层上可以被完全耗尽并且此处的峰值电场更均匀。本发明的有益成果:实现双向耐压,同时优化了导通压降以及关断损耗的折中关系。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功率半导体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变掺杂场截止层的超结逆阻型IGBT(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
背景技术
逆阻型IGBT是一种具有正反双向阻断能力的新型功率半导体器件,两个逆阻型IGBT反并联即可构成一个双向开关。传统的双向开关由两个反并联的普通的IGBT与快恢复二极管构成,在矩阵逆变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用逆阻型IGBT替代传统的双向开关,不仅可以减小额外二极管带来的导通功耗,而且可以减小系统的体积以及系统中的寄生电感。
传统的逆阻型IGBT使用NPT(Non-Punch-through)结构,如图3所示,由于其采用NPT结构,因此,其过长的漂移区带来较大的导通压降以及严重的拖尾电流,从而使其导通压降与关断损耗的折衷关系很差。利用场截止层以可以改善IGBT器件导通压降与关断损耗的折衷关系,但是普通IGBT的场截止层浓度高且结深大,反向耐压时,此处的高电场会使器件提前击穿,无法实现高的反向耐压。超结IGBT器件在漂移区中引入了P型掺杂,可以在反向耐压时中和N型场截止层的电荷,辅助耗尽N型场截止层。但是由于普通超结IGBT器件未针对其反向耐压进行优化,因此其反向耐压很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所述问题,提出一种具有变掺杂场截止层的超结逆阻型IGBT。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一种具有变掺杂场截止层的超结逆阻IGBT,其元胞包括集电极结构、耐压层结构、发射极结构和栅极结构,其中耐压层结构位于集电极结构之上,发射极结构和栅极结构位于耐压层结构之上:所述集电极结构包括P型集电极层1和位于P型集电极层1上表面的第一N型层2;P型集电极层引出端为器件的集电极;所述耐压层包括N型条4和与其并列设置的P型条3,所述N型条4和P型条3均位于第一N型层2上表面;所述N型条4和P型条3构成超结结构;所述发射极结构包括位于耐压层结构上表面的第二N型层5和位于第二N型层5上表面的P型阱区6,所述P型阱区6上层具有相互独立的N型发射极区8和P型体接触区7;所述N型发射极区8和P型体接触区7的共同引出端为发射极;
其特征在于,所述集电极结构的第一N型层2,即通常所说的场截止层,其浓度分布为从左至右逐渐增加,所述左右的定义是N型条4一侧为左,P型条3一侧为右;所述P型条3的上表面与第二N型层5下表面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栅极结构为沟槽栅,所述沟槽栅由第一绝缘介质9和位于第一绝缘介质9之中的第一导电材料10构成;所述第一导电材料10的引出端为器件的栅极;所述沟槽栅从器件表面垂直穿过P型阱区6与第二N型层5并延伸入N型条4中,沟槽栅的侧面与第二N型层5、P型阱区6、N型发射极区8接触;所述沟槽栅的水平宽度小于N型条4的水平宽度。
进一步的,所述栅极结构为沟槽栅,所述沟槽栅由第一绝缘介质9和位于第一绝缘介质9之中的第一导电材料10构成;所述第一导电材料10的引出端为器件的栅极;所述沟槽栅从器件表面垂直穿过P型阱区6与第二N型层5并且其下表面与P型条4接触,沟槽栅的侧面与第二N型层5、P型阱区6、N型发射极区8接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电子科技大学,未经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3805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半导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 下一篇:一种实现PN结整流特性的结构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